科技日报记者 朱虹
9月23日,第八届农民丰收节暨第五届桦南紫苏文化节在千亩紫苏种植示范园启幕。
连片的紫苏田随风起伏,紫色花穗透着丰收的气息,园区内,紫苏油、紫苏鸡蛋、紫苏膏药等产品展台前,游客咨询的身影不断。这场丰收盛宴,不仅展现了桦南紫苏的丰收盛况,更勾勒出科技赋能下,这座“中国紫苏之乡”从种植到加工、从田间到市场的全产业链“智”变图景。
田间“科技眼”让种植效率翻番
“以前种紫苏,全凭老经验,病虫害一来就慌神,收成好不好全看老天爷脸色。现在不一样了,手机上就能看土壤墒情、测病虫害,连施肥量都有精准数据。”桦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秦志民介绍。
在紫苏种植示范园,田间错落分布的物联网设备,正实时采集土壤湿度、温度、光照等数据,这些数据都将传输到数字化物联网平台。“以前种紫苏,每天都得往地里跑,蹲在田埂上看叶子有没有虫眼、土壤干没干,忙活一天也未必能摸清情况。”秦志民告诉记者,示范园陆续装上这些“科技装备”后,工作人员在平台上就能远程“巡田”,不用再靠人工挨个地块查看,效率提高了不少。
以前发现虫害得等叶子出现咬痕,现在捕虫器捕捉到害虫,第一时间就能察觉。靠着科技赋能和细节把控,示范园今年本地紫苏品种的产量,比往年至少提高了10%。
目前,桦南县紫苏种植面积达10万亩,产量1万吨以上,占全国总产量的1/3左右。“‘中国紫苏之乡’的名号,是靠实打实的科技和品质撑起来的。”秦志民自豪地说。
智能生产线带动农户增收
“2022年,县政府联合中国移动帮我们投了5000万元,建设全自动化生产线,彻底改变了过去的生产模式。”在桦南农盛园食品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副总李成龙指着眼前的设备感慨。
以前10人操作传统榨油机,日产能3吨还常存安全隐患;现在3人值守,日产能达5吨,效率翻了近一倍。车间里的巡视机器人更成了“安全卫士”,“当机器温度异常,机器人立即报警,及时排除故障。”李成龙表示。
“我们现在围绕紫苏开发了六大类50多个单品,从食用油到食品,再到正在研发的紫苏精油,能把紫苏‘吃干榨净’!”李成龙介绍,企业和江南大学合作的紫苏油抗氧化项目正在推进,还联合东北农大研发了“桦紫1号”“桦紫2号”紫苏新品种,目前在种植试验阶段,“不改变原有基因,重点提升产量和油脂含量,后续推广开,能让农户和企业都多受益。”
“大家尝尝这紫苏米月饼,馅料里加了咱本地紫苏籽,咬着满是油香!”紫苏产品能走进更多消费者视野,离不开网红们的助力。家乡主播“小小杨”将直播间扎根田间地头,各类紫苏产品好评率、回购率居高不下;梨树乡红历村驻村第一书记徐剑豪,把直播收益全存入村集体账户,用“行政夹克舞”圈粉无数,直言“要让村民日子更红火”;龙江有亩田紫苏商贸有限公司创始人王金刚,从主播转型企业家,今年营业额有望突破1000万元。
与此同时,“桦南稷忆”严选品牌正式亮相,标志着当地农产品迈向品牌化、高品质发展新阶段,现场30余家企业获品牌授权,共同扛起桦南特产的品质大旗。
如今,桦南已形成“科技种植+精深加工+直播带货”的紫苏全产业链,正以紫色“致富草”的姿态,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