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陈可轩
前不久,2025年工程哲学教育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卢春房在致辞中表示:“工程哲学将使工程界自觉地用哲学思维更好地解决工程难题,促进工程与人文、社会、生态之间的和谐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当前,我国正在从工程大国向工程强国迈进。我们的工程师需要怎样的哲学思维,来应对新兴科技的挑战,引领时代的浪潮?这是工程哲学必须直面的议题,也对新工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工程实践离不开哲学思维
“工程,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代表着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钰说。工程通常表现为一个不断交流、磋商、妥协、改进的社会过程。工程活动既复杂又广泛,人们往往只能“管中窥豹”,很难整体把握其独有的历史地位和存在价值。
那么,工程有怎样的本质特征?“工程是独立的存在,而不是科学、技术的衍生物。工程、科学、技术是三种不同的社会活动。”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李伯聪介绍,科学以探索发现为核心,技术以发明革新为核心,而工程则以集成建构为核心,它们有着独特的社会作用。
基于工程的这些特性,工程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科学院大学跨学科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王大洲认为,工程教育不仅仅意味着大学工科教育,它关乎人的成长和全面发展。“工程是把各方面的力量汇集起来形成一个系统,来发挥我们想要的某种功能。如今,每个人都在工程实践中成长。比如,儿童在玩积木的过程中,学习如何将模块组合起来,发挥人造物的功能,从而建立起初步的工程意识。因此,工程教育具有普适意义。”王大洲说。
然而,不同于科学家要通过不断“试错”推动科学发展,对于大规模的工程活动而言,一旦工程失败,极易导致重大灾难和巨额经济损失。这要求工程师具备“必须成功不能失败”的决心和能力。这就要求工程教育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还要塑造学生的哲学思维方法。
在这一背景下,工程哲学应运而生。它是指运用哲学思维研究工程的本质规律与实践问题。2025年,殷瑞钰、李伯聪等学者开创的“工程哲学五论”体系被评选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十大原创理论之一,为工程哲学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长期从事铁路工程建设,深刻体会到重大工程,如青藏铁路、京沪高铁等,都是复杂的社会活动。它们的成功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和高效的管理,更离不开深刻的哲学思维指导。工程哲学聚焦于剖析工程实践中纷繁复杂的问题,在工程决策、战略规划以及工程科学技术与项目管理方面,展现出无可替代的价值。”卢春房说。
多所高校开设相关课程
近年来,清华大学积极推动工程哲学相关课程建设,将哲学素养嵌入工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课程设置方面,工程哲学和工程伦理教育已经融入多个院系培养方案。比如在土木、水利等专业的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工程哲学被列为通识课程或限选课程,帮助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形成工程思维与价值判断能力。
2016年,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鲍鸥开始为本科生开设工程哲学课程。与此同时,我国多所高校也相继开设了相关课程。然而,这些教学实践大多基于工程哲学专著展开,我国当时还缺少原创的入门教材。2017年,在清华大学本科教材及教学资源立项建设项目的支持下,鲍鸥牵头组织教材编写工作。历经八年打磨,2025年,在17所高校的36位编写者的共同努力下,《工程哲学教程》教材正式发布。
“这部教材旨在让未来的工程人才理解工程、科学、技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培养工程思维,了解工程文化,形成正确的工程价值观,做到既会实践,又会思考。”鲍鸥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于金龙是《工程哲学教程》教材的编写者之一。每年春季学期,于金龙及其教学团队,会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沈元学院本科生讲授工程哲学概论这一核心通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于金龙不断优化教学安排,组织学生围绕工程思维、工程流程、AIGC赋能工程、工程伦理等专题展开学习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具体工程问题。
从学生的课程反馈中,记者发现,多位学生能结合自身的科创项目进行反思。有学生写道:“作为学校重点培养的未来卓越工程师中的一员,我需要面向可规模化产出进行工程设计,同时考虑工程对社会、环境、伦理的影响。只有正确运用工程方法,才能设计出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工程,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
深刻影响人的成长发展
“工程哲学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让学生建立系统化的工程思维和跨学科的创新观念。”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教授闫坤如认为,面向未来,我们培养的工程师不仅要掌握精湛技艺,还应具备宏阔的历史观、深刻的社会洞察力。
“同时,工程哲学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对社会价值观念的敏锐感知,以及对工程伦理的自觉意识,从而使工程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闫坤如表示,工程具有因地制宜的特征,以建造大坝为例,虽然我国和其他国家采用的技术可能相同,但工程在不同地区所面临的环境、社会、经济等状况却截然不同。
工程领域的诸多问题,例如,工程决策将塑造什么样的行为和关系,工程师如何服务于全世界的共同发展,工程创新如何进一步突出对人的尊重等,也迫切需要具备工程哲学素养的工程师来解决。
清华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工程教育研究所所长唐潇风连续多年开设工程伦理课程,并围绕课程实践,出版专著《主动学习视域下的工程伦理教学》。“未来社会需要主动思考、主动选择和主动担当的卓越工程师。卓越工程师是技术创新的领军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也是卓越的工程思想家。通过工程哲学教育,我们有机会推动工程师开展更加深入的思考。”唐潇风说。
事实上,工程哲学的作用并非仅仅局限于工程师的培养,它还对人的成长与发展产生着深刻影响。“卓越工程师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更少不了工程实践。工程哲学实际上给学生建立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对工程和自身成长有新的理解。因此,在高校乃至中小学,让学生能尽早接触工程实际,在工程实际综合的场景下理解工程哲学,把工程哲学教育推而广之。这不仅关系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也将关系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的实现。”王大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