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9月22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与中国水稻研究所主办的“嘉禾优系列”高产优质国审杂交稻生产技术观摩交流会在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举行。
固始县作为河南省第一水稻生产大县,水稻种植面积长期稳定在180万亩,是“中原粮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会代表实地考察了固始县胡族铺镇小河桥村“嘉禾优5号”百亩示范田。田间植株整齐健壮,株型紧凑,穗大粒饱,展现了其高产、优质、抗逆的品种优势和具备大面积推广的潜力。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嘉禾优5号”是中国水稻研究所钱前院士团队主导选育的籼粳型杂交水稻品种,米质达到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三级。该品种在2019年和2021年分别通过国家审定(国审稻20190151、国审稻20210396),2022年被认定为超级稻品种,具有分蘖力强、耐热、养分利用效率高、中抗稻瘟病、抗白叶枯病、高抗稻曲病等主要病害,穗大、穗层整齐、落黄熟相好等特点,能有效协调高产、优质和耐逆性,区域试验比对照“晶两优534”增产7.6%,2023年以来多点试种平均亩产超750公斤,最高亩产达到771.8公斤。
“在固始县今年自然条件不佳的情况下,钱前院士团队培育的‘嘉禾优’系列仍展现出喜人的长势,成功实现了将高产、优质与稳产相结合的目标。该品种属于籼粳交类型,兼具籼稻的高产与粳稻的优质,并突出稳产特性,以应对不可预测的年际气候波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种康表示,“稳产对品种的温度适应性要求极高。我长期从事低温研究,与钱前院士合作数十年,如今‘嘉禾优’充分体现了对温度变化的韧性,即较强耐受性,能在温度波动下保持良好生长。”
种康表示,钱前院士团队育种过程中采用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将前沿理论与育种实践结合,显著缩短育种周期,并精准调控性状。通过协调优质与高产等矛盾性状,找到平衡点,体现了现代分子生物学对实现育种理想的重要支撑作用。
“‘嘉禾优5号’拥有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适于密植、产量较高,其稻米品质拥有籼米的外观、粳米的品质,尤其以优良的适口性著称。”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介绍道,“除了产量和食味方面的优势,‘嘉禾优5号’还表现出突出的抗逆性。近年来,高温天气频发导致很多水稻品种结实率显著下降,但该品种因拥有籼稻的‘血统’,受高温影响相对较小。同时,通过与种康院士团队合作,该品系还导入了耐低温基因,使其在低温环境下仍能保持良好表现,真正实现了‘既耐高温又耐低温’。”
“像河南、安徽这类籼粳稻交错种植的生态区,是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水稻生产的典型区域,亟须这类广适性品种。”钱前希望,“嘉禾优5号”能为信阳大米乃至河南稻米产业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优质籼粳水稻走进千家万户的餐桌。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