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走进山东省高青县青城镇,陈琳琳家的养殖基地是一道别致的风景。9月22日,正值当地阳光充足的时候,整整齐齐的牛棚顶上闪耀着蓝色光伏板,肥壮的黑牛在底下悠闲地吃着草。在棚顶源源不断的电力供应下,养牛基地自身生产、照明、温控等大量用电需求得到满足,产出了生态优质的黑牛产品。
这种“棚顶发电、棚下养殖”的畜光互补模式实现了“一地两用”的能源循环,更被当地群众形象地称为牛棚上的“阳光银行”。陈琳琳说,这种传统粗放型养殖业借由光伏技术实现现代化转型,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年均增收显著。
黑牛基地有了新名片。青城镇党委书记孙华瑞表示,黑牛基地也是名副其实的“阳光银行”,让多方受益,为乡村经济注入可持续发展动能。
山东小城建起了巨型“充电宝”
这座“阳光银行”的建设者来自国家电投山东公司鲁西分公司(以下简称“鲁西分公司”)。该公司安全技术人员周卓哲告诉记者,企业通过“风—光—储—智”四位一体的清洁能源矩阵,在产业融合、生态保护、民生改善“三赢”格局中,谱写出能源转型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美丽篇章。
周卓哲提到的“光”,就是记者眼前的“阳光银行”,而“风”,则是该县即将启动的“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在高青建设的8万千瓦风电项目将采取与当地百姓“共享利润分红”模式,让农民从土地租赁者变身项目“股东”,真正将风能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本,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有了风,有了光,清洁电力如何储存起来?高青的答案是建设一个巨型“充电宝”。
前不久,山东省重大项目国家电投集团高青100兆瓦/200兆瓦时储能示范项目在高青正式投运。国家电投高青储能项目场站长曹哲告诉记者,这座巨型“充电宝”凭借用电低谷期充电,用电高峰期放电的“低充高放”的模式,将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高效储存,单次充电可实现20万千瓦时电量存储,满足约3万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
如果说淄博市高青县依靠“风—光—储—智”清洁能源矩阵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那么距离高青百公里之外的滨州市沾化区,则依靠新技术组合将盐碱地变成了“渔光共生”生态经济带。
盐碱地上的“渔光互补”新模式
秋分前后的渤海之滨,在沾化区北部广袤盐田之间,水波轻漾,泛起粼粼金光。一网网透亮鲜活的盐田虾被工人们熟练地捞起,在网中跳跃翻腾,虾壳在阳光下折射出耀眼光泽。此时,渔民们收获的喜悦随风吹荡在盐池里,盐碱地上的“阳光银行”熠熠生辉。
记者眼前的这片虾田属于山东滨化海源盐化有限公司,但其不同之处在于“渔光互补”模式的加持——在这片虾田之上,光伏板正源源不断地产生清洁电力。这片光伏基地的主人是国家电投山东公司九州分公司(以下简称“九州分公司”),其建设的滨州沾化B12-1(一期)200兆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并网,成为鲁北(滨州)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首批并网项目。
“上面发电,下面养虾,我们将光伏产业与水产养殖充分融合,探索盐碱地‘光伏+水产’立体开发模式深耕盐碱滩涂,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同增长。”九州分公司生产基建部主任苑忠文告诉记者,此举不仅降低了土地租赁和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还形成了“发电收益+渔业增值+就业增收”的多元盈利模式;同时,还通过优化光伏板与水面空间布局,精准调控遮光角度和间距,实现遮阳降温、控光抑藻,为水产养殖创造适宜环境,同步减少滩涂风蚀水蚀,修复生态系统。
从淄博到滨州,清洁能源之风劲吹。山东人善用创新钥匙,政府起到主导作用,企业发挥技术与资本优势,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三方在能源转型与乡村振兴的广阔道路上,打开了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