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国际产学研用合作桥梁  一批中外青年创新创业成果惊艳亮相

2025-09-23 22:20:21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魏路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一款灵感源自人类眼睛天然防晒层的防晒霜,兼具防晒与全面抗衰功效;一款可无缝跨越空气与水体介质的“海鸟”固定翼跨域飞行器,为海洋监测等领域带来变革……9月23日,2025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上海)暨第三届中瑞先进技术研究院科技创新日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开幕,现场众多中外青年创新创业项目引人注目。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支撑。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孙明春强调,要进一步完善“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协同机制,推动高校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更大作用。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自2018年创办以来,已累计吸引100多个国家近2万名专家学者参会,培养研究生6000余人,成为教育部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重要品牌平台。上海大学作为今年上海会区的东道主,已连续四年承办该会议分会场,持续聚焦“集成电路与超越摩尔技术”,拓展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推动教育、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本次会议特别邀请来自瑞士工程院的多位院士和专家学者参与,共同探讨国际产学研用合作的新路径。

会上,中瑞国际产学研合作项目正式启动,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导师聘书颁发。上海大学将协同西安交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以及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日内瓦大学等中、瑞两国顶尖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导师团队,联动相关领域科技创新企业,探索国际产学研合作新范式,促进两国高层次人才双向流动,为双方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赵震表示,上海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和科教协同,支持高校与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创新平台,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和产业高地。

一支由上海大学与瑞士日内瓦大学联合打造的iTeams团队,正探索“市场调研+技术研发与验证”的跨学科联合培养模式。现场,该团队成员展示的帕金森患者专用智能防抖笔十分吸睛。该设备融合惯性测量单元、实时动态补偿算法与人机工学设计,既能解决手部震颤导致的书写障碍,且外观接近普通签字笔,可保障用户日常使用的隐私性与尊严感。 

瑞士工程院院长、上海大学中瑞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贝努瓦·杜比院士介绍,“iTeams”的“i”代表“创新”。这支团队不仅是中瑞青年学子跨学科、跨国界合作的生动实践,更是产学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探索,对提升学生国际视野与创新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近年来,上海大学依托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平台,持续推进中外双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并结合上海微电子产业学院和上海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实施“校驻企、学进厂、企入校”模式,探索与地方产业需求紧密结合的国际化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旨在进一步打通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衔接。

上海大学党委书记吴坚勇称,该校将以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为契机,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强化中外联合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贡献“上大力量”。

责任编辑:陈可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