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
近年来,中国在全球新药研发的创新生态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在新分子药物、新机制探索、AI应用以及细胞与基因治疗等前沿方向取得显著进展,吸引跨国药企持续扩大在华研发布局。9月19日—22日,2025阿斯利康中国研发日在沪举办,活动包括主旨论坛及十大分论坛,邀请全球科学家、临床专家、创新企业代表等围绕慢性病和罕见病领域基础研究、药物早期发现、转化医学等领域开展研讨,内容涵盖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多个前沿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远程参会,他表示,中国在呼吸疾病等慢病领域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研究资源和科研经验,建立了具有国际水平的疾病队列与生物样本库,可以为全球靶点发现和转化医学研究提供重要支持。通过不断推动基础研究与临床需求的双向奔赴,积极参与全球科研协作,中国的科学发现与创新方案有望惠及更广泛的患者群体。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主任医师葛均波表示,基础研究是医药创新的源头。近年来,我国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长足进步,通过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培育创新人才,正在形成独特的科研优势。期待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中国的科研优势能够转化为源头力量,为重点疾病带来突破性解决方案,为全球研发提供中国经验。
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生物制药研发负责人贝旭鸿(Sharon Barr)博士表示,科研合作是科学创新的关键。近年来,中国凭借丰富的临床研究资源与不断提升的创新能力,正逐渐成为全球基础研究和临床开发的关键枢纽,在药物研发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价值。研发日为业界提供了高效的交流平台,推动中国与全球研发体系的深度融合,助力慢性病与罕见病等领域的科学突破。期待未来在中国开展更多基础研究合作和创新疗法的探索,让中国科研力量为全球新药研发注入更强动力。
据介绍,通过携手中国顶尖专家和研究型医院,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国团队目前已主导了全球近20个临床试验项目。目前,其在中国研发管线项目与全球同步率达100%,已与全国近500家医院开展逾160个临床项目,早期研发项目占比达23%。
本次研发日上,阿斯利康启动了慢性病和罕见病研发领域的中国博士后计划以及中国风湿病科学委员会建设,旨在支持和培养中国未来的医药领域创新人才,并为临床研发与基础研究合作项目提供战略指引,完善从科学研究到临床转化的协同创新生态。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