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李丽云 朱虹
9月23日,在2025伊春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大会现场,东北林业大学森林植物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赵修华教授团队发布《伊春森林芬多精研究成果》,宣布在伊春森林芬多精成分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成功建立高灵敏度检测技术并揭示其释放规律。依托这一科研成果,伊春上甘岭溪水国家森林公园等四地近日通过国际权威认证,成为中国首批“国际森林浴基地”,标志着我国森林康养资源价值获得国际认可。
赵修华教授团队在伊春市典型森林区域开展了森林芬多精成分释放规律解析的系统研究,成功开发出“痕量芬多精定向富集—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定量检测技术”这一新方法。该方法实现了对多种芬多精成分的高灵敏度定量检测,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达到1.35ng/m3和4.09ng/m3,显著提升了复杂环境下芬多精的定性与定量分析能力。
项目团队在伊春市上甘岭溪水国家森林公园、兴安国家森林公园、兴安岭植物园及兴安湖水库等典型样地进行了长达400多天的持续监测,发现伊春森林释放的芬多精成分高达百余种,主要包括萜烯类、酚类、酯类等天然成分。
研究发现,伊春森林芬多精浓度受温度、湿度和天气等因素影响,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和昼夜变化规律:每年4月至10月为浓度高峰期,11月至次年3月浓度相对较低;夜间浓度显著高于白天,约为白天的两倍;雪后萜类芬多精总浓度较雪前提升约7倍。苯系物平均浓度为630ng/m³,远低于欧洲《环境空气质量与清洁空气指令》规定的5000ng/m³限值。以D-柠檬烯、月桂烯、α-蒎烯等特征萜烯成分计算,单日萜类芬多精总浓度可达36000ng/m³,显著高于日本长野县新野镇的132.6ng/m³水平,与波兰最高的森林覆盖率之一的喀尔巴阡山省林区芬多精浓度相当,显示出伊春森林芬多精含量的突出优势。
该研究成果的各项参数均符合国际森林浴基地的认定标准。这一成果不仅印证了伊春作为“中国林都”在发展生态康养产业方面的资源优势,也为伊春打造“森林康养名城”提供了科学支撑,具有重要的生态与社会价值。
(科技日报记者 李丽云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