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罗云鹏 通讯员 朱丹
日前,中广核“天山绿洲行”采访调研走进洛浦光伏治沙示范项目、河崖村乡村振兴现场、若羌100万千瓦风电场,沿着“由沙入绿、由点及面”的路径,看现场、看数据、看变化,感受中广核能源与生态融合发展的成果。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自2009年入疆以来,中广核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度参与新疆能源高质量发展,以风光储一体化项目推进产业增效、生态增绿、群众增收,将绿色答卷实实在在书写进戈壁田间。
把清洁能源做成“产业兴疆”样本
清晨,洛浦县城以东,光伏方阵沿着沙脊起伏铺开,无人机升空做全域巡检,地面逐块用红外复核,这里就是洛浦万亩治沙示范项目。该项目于2024年10月开建,今年5月23日一次并网,是从建设到投运速度最快的国内百万千瓦级光伏电站。
而在若羌100万千瓦风电场,其建设速度则刷新国内百万千瓦级纪录——2024年7月30日开工,当年12月29日全容量并网投运。
向北跨越千里,塔城玛依塔斯把“易怒的风”变成稳定的电。一期项目2011年实现“当年核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至今平稳运行14年,年均发电小时数超3500小时,累计发电量超90亿千瓦时。
在萨吾尔山脚下,吉木乃源网荷储一体化电场集“发—储—送—用”于一身,2024年供电量8.67亿千瓦时,风电利用小时数为2284小时,光伏利用小时数为1670小时,储能灵活调用456.24万千瓦时,本地消纳率超95%,运营业绩位居当地前茅。
数据显示,16年来,中广核累计投资超340亿元、纳税超21亿元,在运在疆装机超1000万千瓦,累计为新疆电网输送绿电超348亿千瓦时。
从第一度清洁电力送出开始,中广核逐步带动形成一个有规模、有配套的稳定产业链,在巴州、和田、哈密等地州推进引入18个产业项目,包括高端齿轮箱、光伏组件、新型储能、高端专业机器人等领域。
同时,中广核携手中国国新集团,共同成立中广核新疆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150亿元,作为在疆产业投资平台,推进强链、补链、延链。
良好的业绩离不开科技创新支撑。以玛依塔斯风电场“风之翼”创新工作室为例,团队自研滑环检测设备,可14回路直阻同步测量、精度达到0.01毫欧;协同除冰装置把年均停机从180小时压到30小时,按66台机组测算年增发约1700万千瓦时。
为“不毛之地”荒漠治理探索新招
塔克拉玛干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和田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关键战场。在中广核洛浦万亩沙漠治理示范项目,沙脊背风处已经泛出一层浅绿。
项目负责人杨健介绍,项目是落实国家荒漠化综合防治的重点示范项目,把“治沙—覆绿—农光互补”打成一套“组合拳”。该示范项目总规模2.2万亩,涵盖美洲狼尾草(含复播苜蓿)、耐旱植物、防风林、土壤化改造等。
同时,中广核在光伏板下探索养鸡、养羊等养殖业发展,“板上发电、板下治沙、板间种植”,推动了新能源与治沙、绿色农业融合发展,形成可持续、可推广、可复制的防沙治沙新模式。
“以前这都是鸟不拉屎的沙漠,现在治理完,来了好多鸟聚集在这边。”当地村民阿力克木·多来提说。
据介绍,光伏板降低近地风速,也遮去部分直射,地表蒸发强度下降,狼尾草、苜蓿得以在板下、板间成片扎根,边界再由草方格、防风林“锁边”。随着植被恢复,场区鸟类活动明显增多,生物多样性提升,沙尘天气发生频率可感下降,微气候变化肉眼可见。
“沙子里种庄稼”的关键在地下20厘米。项目引入国产“沙膜”技术,在沙层中施加植物纤维黏合剂,改变沙粒力学特性,提高聚集度与黏合性,形成可保水、保肥、能承托根系的微环境。“相关高分子材料还促进土壤微生物繁殖,进一步改善根际环境,与生物治沙、工程治沙协同发力,作物才能扎根成片。”技术人员介绍,“传统方法靠‘压’,我们是在沙里‘织’出稳定的土层结构。”
据了解,示范项目每年可新增约1000吨优质干草饲料,折合可满足约140头牛或1660只羊的饲草需求。此外,项目还在1MW小片区探索“光伏+种植+养殖”路径,支架最低离地约1.5米,板下更凉、更稳,牧草生长与牲畜活动互不干扰。
如今,在和田地区洛浦县的沙漠中,中广核建设的万亩沙漠土壤化改造试验示范项目,已将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辽阔绿洲。截至目前,中广核累计为新疆电网输送绿电超348亿千瓦时,等效节约标煤427.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333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106.6万公顷。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