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调试都要做到极致”——记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机车分厂高级技师张如意

2025-09-24 18:46:56 来源: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张蕴 科技日报通讯员 富笛

金秋九月,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的调试车间内,机械运转的低鸣与偶尔响起的火车笛音交织。一台崭新的新能源机车旁,一个身着米白色工装的身影正专注忙碌着。他时而俯身查看仪表盘数据,时而用万用表检测线路……他就是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机车分厂高级技师、今年获评全国劳动模范的张如意,工友口中大名鼎鼎的“机车神医”。

18岁与机车结缘,43岁成为“机车神医”……25年间,张如意经手10余种车型、1000余台机车,创下“零质量缺陷”的业界奇迹。

与电线“交友”

2000年盛夏,18岁的张如意跟师父第一次掀开和谐型机车的控制柜——上万个零件、五千米线束交织成的“钢铁神经网络”让他颇感震撼。“这些电线就像人体神经,要想在千丝万缕中找出故障,就得把每根线的‘长相’‘脾气’刻进脑子里。”师父的话张如意铭记至今。

从此,张如意便“长”在车间里。别人午休时,他蹲在40摄氏度的机械间里,对着电路图一笔一划描摹;除夕夜,万家团圆之际,他伴着机车轰鸣声守岁,在控制柜前熟悉线路。“电线成了我最亲密的朋友。”他说。

2008年,和谐D3型机车调试陷入困境,连支援的外国专家都束手无策。张如意顶着压力,趴在控制柜前,指尖在线束间游走。经过3天连夜排查,他指着一处肉眼难辨的线束褶皱说:“病灶就在这里!”故障排除后,德国专家竖起大拇指说:“张,好样的!”

这一役,让张如意在电力机车调试领域站稳脚跟。此后数年,他牵头攻克各型号和谐机车调试难题,逐步成长为行业技术骨干。

向极限挑战

2014年,青藏高原寒风刺骨。首台国产HXN3高原型内燃机车要在严寒缺氧、强紫外线的极端环境下运行,相关调试工作毫无经验可借鉴。

“中国机车必须登上世界屋脊!”张如意主动请缨,带领团队扎进高原工地。在5000多米的高海拔地区,他和团队成员吃住在机车里,白天与设计师、工艺师并肩作战,攻克技术难题、优化调试流程;夜晚蜷缩在狭窄的车厢里,整理数据、分析问题。经过一个半月的日夜坚守,他们成功解决了20余项技术难题,完成了首台机车的调试任务。

2014年8月15日,拉萨至日喀则的首发列车K9821次鸣笛启程,张如意调试的机车稳健地行驶在雪域高原。那一刻,内敛的他红了眼眶:“谁说中国机车不能登上高原,我们做到了。”

2021年,中老铁路“澜沧号”动车组进入联调联试阶段。“澜沧号”要适应老挝高温潮湿的气候,每一个调试细节都关乎运行安全。张如意带领团队,短时间内吃透设计图纸。

在一次调试中,临近天黑时,意外突然发生:司机室的保险装置频繁跳闸,导致机车多项控制功能失灵,调试工作被迫中断。这一故障十分棘手,排查难度极大。

张如意迅速冷静下来,拿起原理图和配线图,钻进空间狭小的司机室控制柜。他弯着腰,逐根梳理线路、逐个检查插头。汗水顺着他的额头滑落,眼睛因长时间紧盯线路而布满血丝,但他丝毫不敢停歇。经过近10个小时的细致排查,凌晨3点半,他终于揪出了故障根源——一根导线的绝缘层出现破损,导致线路短路。当故障成功排除,“澜沧号”的仪表盘重新亮起,张如意才直起身,露出了疲惫却欣慰的笑容。

传匠心薪火

聊起师父张如意,徒弟张通用“又爱又怕”概括。生活中,张如意是关心徒弟生活的“老大哥”;工作中,他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严师”。“师父说,机车调试关乎生命,每一次调试都要做到极致,‘差不多’就是‘差很多’。”张通说。

多年来,张如意把“传帮带”当作使命。他把25年的经验整理成《机车常见故障排查手册》,将它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们。截至目前,张如意已经培养了40多名技术骨干,其中5人成为高级技师。

如今,面对企业数字化转型、产品迭代升级需求,他带领团队成员聚焦新能源机车、智能动车组,开展创新研究,取得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

“只要机车还在跑,我就不会停下钻研的脚步。”张如意抚摸着刚完成调试的机车外壳说。这份扎根一线的执着,这份代代相传的匠心,正随着他调试的一台台机车,驶向更远的未来。

责任编辑:许茜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