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韦秋莹
日前,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布2025年大国工匠人才认定结果,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柳工”)传动件公司制造总监、特级技师庞淇文榜上有名。
15年来,这位数控专家秉持“毫厘必争”的工匠精神,将零件加工精度控制在5微米。他以精湛的技艺,为锻造大国重器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校的练习件与企业生产的产品,有天壤之别。”回忆起初入柳工的日子,庞淇文感慨不已。车间老师傅们手把手教庞淇文“读懂”刀具、“吃透”工艺,让他明白,真正的技艺藏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
“毫厘之差就能让零件报废,每次操作都要谨慎。”庞淇文说。
此后,他“住”进了车间与实训室。在铣削、钻削声中,他反复琢磨刀具特性;休息时,他捧着手册钻研,将近2000把刀具的特点“刻”进脑子里。“那时,我闭眼触摸便能识别出它们。”凭借这份苦功,他将数控加工精度控制在5微米,比头发丝直径的1/12还细。
2021年,柳工引入国外先进数控设备,陌生的英文界面与系统让大家犯了难。庞淇文主动请缨熟悉新设备。白天,他紧跟厂家工程师学习安装调试;夜晚,他抱着说明书在实训室模拟操作至深夜。仅用一个多月,他便掌握了新设备的程序编制与调试技巧。
“对生产线而言,每一秒都关乎经济效益。”庞淇文边说边向记者展示视频——工人按下控制器,原本需2个小时完成的夹具切换工作,现在20分钟内便可自动完成。视频中的夹具是2024年他和团队研发的快速换型夹具,使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庞淇文更将“精益求精”融入关键部件研发中。
多年来,庞淇文带领团队参与变速箱、驱动桥、减速机等关键部件的研发试制,通过优化工艺、改进设备,累计为公司创造5000万元经济效益。
为跟上技术发展步伐,庞淇文主动报名参加各类智能制造技术培训,从工业机器人的实操运用,到智能管理系统的搭建调试,他逐一补齐知识短板。
带着所学本领回到企业后,庞淇文迅速牵头推进数控生产线智能化改造项目:通过引入工业机器人、搭建自动化输送线、配备智能检测设备,一步步推动传统数控生产模式向智能化转型。“人工智能的加入,从未改变我们对‘零缺陷’品质的追求,反而让‘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智能时代焕发出更大的活力。”庞淇文说。
走进庞淇文技能大师工作室,墙上的“柳工技能人才成长路线图”格外醒目。“我们不能孤军奋战,要让每个人找到精进之路,才能激发团队的创新活力。”他说。
庞淇文推出了“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公司培养出一批懂传统技艺、通智能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谈及未来,庞淇文的眼中满是期待。“我希望更多年轻人明白,工匠精神是每天坚持进步一点点。我要让‘精益求精’的接力棒,在更多人手中传递下去。”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