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骨疗伤”破险关  四川康新高速攻克极端地质难题

2025-09-24 15:30:51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刘侠 通讯员 邢芝莹

近日,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G4218线康定至新都桥段高速公路的建设正穿越一道硬关——康定隧道。这座全长8500米的隧道,地处地质活动频繁区域,由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一局)承建的进口段长达2432米,需要解决其“流沙夹水”般的极端破碎围岩。

记者了解到,隧道施工刚推进至右线K18+804段,险情便突如其来。在正在开挖的隧道工作面上,其顶部弧形区域及左侧拱腰突然爆发大规模突泥涌水,本就自稳能力极差的松散围岩结构瞬间崩塌,已架设的6榀钢拱架左拱顶初期支护被彻底压垮。人员与设备紧急撤离,常规开挖手段完全失效,工程陷入僵局。在工人们前方30米全是流沙状破碎体,水压大到传统超前小导管注浆根本无法成孔止水,钻杆一拔,泥沙就跟着涌出来,工人和设备都面临极大风险。

危急时刻,中铁一局项目团队从工艺跨界应用中寻找突破,以“小改小革”破解大难题。他们创新性地将原本用于地面软基处理的“旋喷桩”工艺,引入隧道洞内施工,为破碎围岩“固骨疗伤”。施工人员迅速在坍塌体前方浇筑止浆墙,又在掌子面搭建简易平台,如同给岩层“打针”般,将高压旋喷钻头精准打入前方30米的破碎岩体中。

随后,高压水泥浆液从钻头喷嘴旋转喷出,在强力切割、搅拌中与周边泥沙流塑体充分融合置换,最终凝结成一排排相互咬合的圆柱形水泥土固结体。这些桩体环向闭合,在隧道拱顶及周边构筑起一道坚固的“硬壳”,既大幅提升了围岩的整体性与自稳能力,又像“地下挡水坝”般有效阻隔外部水源,还能通过预设的泄压孔将残余水体有序引出。

如今,康定隧道在“旋喷桩”工艺的助力下稳步穿行。这一源自实践需求的“小改小革”,不仅化解了重大施工风险、避免工期延误,更为极端不良地质条件下的隧道施工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经验。

责任编辑:冷媚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