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滨海区域首份系统性评估报告发布

2025-09-24 19:24:40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金凤

24日,在江苏盐城举行的2025全球滨海论坛上,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石绥祥发布《全球滨海生态系统状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是全球滨海区域首份系统性评估报告,填补了该领域综合评估的空白。

《报告》由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编制,首次系统评估了全球13类滨海生态系统的分布、变化及主要影响因素,总结了全球保护修复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经验,并提供了优先行动建议。

《报告》显示,全球滨海生态系统分布呈现显著的地带性特征:热带地区集中了全球88%的海草床、97%的红树林和99%的珊瑚礁;温带地区分布了69%的滨海盐沼,以及多数的海藻森林与软体动物礁。

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全球滨海生态系统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退化:海草床、珊瑚礁、软体动物礁与海藻森林退化最为严重,平均年净损失率超过1%,红树林和滨海盐沼也存在一定退化,半数左右的砂质海岸与泥质海岸不稳定。依赖这些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种群数量下降,多数受威胁比例超10%,海鸟、海洋无脊椎动物、海龟受威胁比例超30%。

《报告》分析发现,滨海城镇化,海水升温、酸化等气候变化以及渔业、矿产能源开发等是导致滨海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因素,且随着滨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若不采取有效干预措施,这些影响将持续并进一步加剧。

石绥祥介绍,面对严峻的趋势,国际社会在保护修复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做了积极努力,但任重道远。

在保护方面,全球海洋保护比例已从2020年的7.5%提升至9.8%,滨海区域已有12.4%被纳入保护范围,但远未达到“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提出的“30×30”目标,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比例也有待提高。

修复方面,红树林、珊瑚礁等生态系统的修复实践已在多国开展。例如,中国的“蓝色海湾”自2016年以来已累计修复超5万公顷的滨海生态系统,显著提升了区域生态状况及海岸带韧性。但全球整体修复规模还远不及生态系统的退化规模,且部分生态系统的修复仍面临技术不成熟、规模化修复成本高昂、政策与资金支持不足等挑战。

可持续发展方面,虽然许多国家和地区逐渐从“重开发、轻保护”向“生态优先、科学利用”转变。但滨海地区空间规划中生态保护目标的刚性约束不足,陆海统筹治理、渔业资源恢复、绿色航运等仍需系统推进。

《报告》提出三项行动建议。一是深化生态系统分布与长期变化评估;二是扩大就地保护范围,推动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与规模化实践;三是推动滨海区域绿色低碳发展。

责任编辑:王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