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俞慧友
9月24日,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省株洲市开幕。当日下午举行的成果发布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首发了《北斗产业发展蓝皮书(2025年)》(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预测,未来三年北斗应用年均增量达到约4亿台规模,年增长率逐渐达到3%以上。预计到2028年底,我国支持北斗的终端及设备新增总量将突破4.2亿台(套),覆盖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通信基站等各类终端。其中,智能手机及可穿戴设备将成为最大市场,占比分别超过75%、11%。
蓝皮书指出,“十五五”期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筑牢精准时空服务根基,构建以定位导航、授时服务、短报文通信为核心体系,在时空服务领域全面呈现技术融合与跨界应用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全面向新时空服务体系升级。在应用方面,北斗应用有望形成一极多元发展格局。
从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正式开通全球服务,到2024年9月,第59、60颗北斗三号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入轨,北斗三号定位精度从米级提升到厘米级,授时精度达纳秒级……蓝皮书提及,“十四五”期间,我国北斗系统建设、技术创新、产业发展、规模应用和国际合作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发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35年前发展规划》,更是开启了以“精准可信、随遇接入、智能化、网络化、柔性化”为代际特征的下一代北斗发展新路径。
在产业方面,2024年我国以北斗为核心的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575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39%,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领域的企事业单位总数量近2万家,从业人员总数近百万人。此外,大众消费领域应用成为市场重点,出货量超过3.5亿台(套)。交通、通信、公安、农业等行业累计推广超过4000万台(套),激发了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国际合作方面,北斗系统服务能力已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其中的140余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北斗系统相关服务及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