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桦加沙”缘何强?

2025-09-24 20:20:09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罗云鹏

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已于9月24日17时00分前后在广东阳江海陵岛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3级(40米/秒,台风级),中心最低气压955百帕。预计,“桦加沙”将以20公里左右的时速继续向偏西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减弱。

就台风“桦加沙”相关疑问,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数字所研究员李晴岚进行了“解密”。

与往年的台风相比,“桦加沙”最不寻常的地方在哪里?

李晴岚介绍,各方面条件搭配都非常有利于台风“桦加沙”的发展,且在登陆广东以前,基本没有经过陆地高山的阻拦,台风能量损耗很少。

在“桦加沙”来临之前的一两天,为何大部分地区天气晴朗,风平浪静?

李晴岚介绍,台风来临前的一两天,台风远处天气受台风外围下沉气流控制。下沉气流会使空气温度升高、湿度降低,抑制云的形成和降水,从而导致天气晴好、酷热。

在“桦加沙”的预报中,主要依赖哪些观测数据?预报台风的技术挑战有哪些?

李晴岚介绍,因为海上直接观测较少,观测数据主要来自气象卫星,海上有海洋浮标,监测海温、气压、海浪等;台风到近海的时候有雷达观测,地面气象站直接观测。

预报台风的技术挑战在于台风是自然的极端天气,样本少,平均一年大约20多个,每年登陆中国的台风6—7个;而其中达到极端强度值、形成强台风、超强台风数更少。而无论是数值预报、统计回归还是人工智能方法,都趋向于预报大气平均状态,极端情况预报效果有限。

李晴岚介绍团队自2011年以来就开始与深圳市气象局合作,主要是针对台风对深圳地区的风雨影响开展研究。研究成果分别开发成台风大风、降雨两个预报模块,纳入深圳市气象局热带气旋综合业务平台,在台风季给预报员提供台风风雨预报参考。

自2019年以来,李晴岚团队与国家气象中心开始开展业务合作,目前“非线性动力统计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台风强度预报技术”已经在国家气象中心得到应用,给预报员提供强度预报参考。未来团队还会不断更新优化模型,进一步提高模型预报性能。此外,李晴岚与国家气象中心合作开发的台风快速增强预报模型也在本次台风过程中试运行,未来会在国家气象中心进行业务转化。

从往年的台风事件来看,近年来影响我国的台风是否呈现出一些新特征? 

李晴岚介绍,以往台风在近海的时候,因为海陆下垫面变化,陆地摩擦,台风都会迅速衰减。而近年来台风在近海衰减速度有变小的趋势;另外台风快速增强的个例有增多的趋势;团队的研究也表明,沿海登陆的台风强度呈现出增强的趋势。

防台减灾决策背后的科学支撑发挥了多大作用?

李晴岚介绍,科学支撑的核心在于提升预报精准度。台风灾害预报如果低估,会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如果高估,又会过度防御,造成无谓的损失。只有准确预报出风雨、风暴潮的强度、发生时间,才能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而预报精度的提升,依赖于数值模式、卫星遥感、海洋观测和资料同化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共同发展。

责任编辑:王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