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首次造出超级“声尺”

2025-09-24 21:00:31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张强 通讯员 张照星

进行星间测距,或测量冰川的微小位移,刻度固定、精度有限的尺子显然无能为力,这时候光和声音就派上了用场。近日,国防科技大学激光陀螺创新团队罗晖教授、肖光宗副教授课题组联合该校景辉教授团队,在国际上首次造出声子激光频率梳,为水下声学工程、生物医学成像等声学传感应用提供了一把超级“声尺”。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科学进展》杂志。

“声子激光频率梳,相当于一把刻度又多又整齐的超级‘声尺’。它兼具光子频率梳(光频梳)的高精度和声子频梳在液体、固体中传播能力强的优点。”罗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相比于“声尺”,能测量光的频率“光尺”早已广泛应用,这就是光频梳。2005年,科学家约翰·霍尔、特奥多尔·汉斯凭借光频梳在精密光谱学、原子钟、超快物理等领域的重要应用,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目前,光频梳已经为光通信、光谱检测、光学测距、光频钟等诸多领域带来革命性变化。但在固态、液态环境中,光频梳却显得力不从心。近年来,科学家们提出了基于热声子产生的声子频梳,然而这种声子频梳中代表刻度的“梳齿”和“梳齿”之间并不具有相干性。

“这就像用一把刻度模糊、晃动的尺子去测量,精度会大打折扣。”罗晖说,“产生相干的‘梳齿’是该领域一直难以克服的重要难题。”

声子激光被视为是解决这一难题的突破口。景辉介绍,“声子激光是一群‘步调完全一致’的声子,是激光在力学领域的对应物,它可以克服声子频率梳中‘梳齿’不相干的问题。但长期以来,声子激光频率梳一直未能实现。”

2023年,该联合团队发表于《自然·物理学》的一项成果成功构建了非线性声子激光,为产生相干的声子激光频率梳提供了手段。但是,依旧需要克服“梳齿”数量少、“梳齿”间距难以调控等挑战。进一步研究中,团队将弗洛凯工程应用于非线性声子激光中,通过引入周期性调制的弗洛凯泵浦信号,为多“梳齿”的产生与调控提供了手段,并实现了“梳齿”间距的灵活调节,成功实现了声子激光频率梳。令人振奋的是,这“把”声子激光频率梳,“梳齿”数量达到40余个,“梳齿”之间的相干性显著增强。

“实际应用中,‘梳齿’的数量和调节范围代表了声子激光频率梳的频率分辨能力。因此,本研究成果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场景。”景辉说。

肖光宗表示,该成果有望应用于水下探测、生物医学和量子计量等领域。

责任编辑:孙莹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