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记者 陈杰
9月24日15时56分,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山东日照附近海域使用捷龙三号运载火箭,以“一箭十二星”方式成功将吉利星座06组卫星发射入轨。至此,吉利星座完成一期部署,在轨卫星达到64颗。这一由时空道宇全栈自主研发、建设和运营的全球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将进入规模化商用阶段,为破解全球万物互联的覆盖盲区提供了“天基方案”。
破解物联网覆盖难题
随着物联网向全球各个角落延伸,传统蜂窝网络的短板日益明显——在海洋、沙漠、山区等偏远区域,手机信号、网络连接常常“断联”,成为万物互联的“拦路虎”。低轨卫星物联网,恰好凭借低时延、广覆盖、灵活组网的特性,成为弥补这一短板的关键力量。
信息通信专家陈志刚说,与传统地面网络和高轨卫星相比,低轨卫星的优势十分突出。它能突破地理限制,在地面信号难以抵达的区域搭建稳定通信通道,并且因为离地表更近,通信时延也相对较低。“也就是说,远洋货轮可通过卫星实时传输航行数据;山区基站能借助卫星接入全球网络;偏远地区的能源设施也能实现数据实时回传。”
通过星间链路技术,吉利星座的64颗卫星能自主协同织成一张覆盖全球的“天网”。“除南北极外,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都能通过这张网实现实时通信,消除万物互联的覆盖盲区。”时空道宇CEO王洋说。
当前,专注于全球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的商业航天企业中,时空道宇以64颗在轨卫星数量位列第二,仅次于拥有铱星二代66颗卫星的美国铱星公司。不同于其他星座,吉利星座聚焦卫星物联网直连通信业务,打通了从自研卫星通信芯片、模组、终端和服务的全链条服务。“目前,吉利星座系统具备每天3.4亿次通信能力,可支持全球2000万用户,其中包含约500万高频用户和1500万中低频用户,已经具备规模化商用服务能力。”王洋透露。
助力百业数字化转型
卫星物联网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支撑新型工业化与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信息基础设施。知名物联网产业研究机构IoT Analytics最新发布的《2025–2030年卫星物联网市场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卫星物联网连接数已达750万。到2030年,卫星网络运营商与设备供应商的市场规模将超过47亿美元。
文渊智库研究员王超分析,卫星物联网的价值已开始渗透到千行百业。跨区域行驶的车辆再也不用担心“信号盲区”,卫星能提供不间断的定位与通信服务;渔船可通过卫星实时获取位置信息、气象数据,不仅能提升捕捞效率,更能保障航行安全;当地面网络因地震、洪水等灾害影响而信号中断时,卫星能快速搭建临时通信链路,让救援指令及时传达、受灾信息实时上报。“交通物流、能源管理、低空出行等领域,也都将通过卫星物联网迎来数字化升级。”王超说。
为推动“卫星物联网+产业”融合,时空道宇已构建起“空间段(卫星)—地面系统—应用产品”的完整业务闭环。在国内,已与中国联通、中联重科、吉利汽车等头部企业合作,完成了“卫星+智能网联”“卫星+海洋渔业”等多个场景的商业验证;在海外,其业务已覆盖中东、东南亚、中亚、非洲及拉美等地区。“目前,时空道宇已与20多个国家的电信运营商签署合作协议,将服务延伸至全球更多角落。”王洋说。
吉利星座一期组网完成,让卫星物联网从概念走向商用,也为未来“空天地海”一体化数字生态打下了坚实基础。这张由中国民营企业打造的“智慧天网”,正加速推动“万物互联”的愿景照进现实。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