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
“让AI取得突破的关键算法、底层逻辑有不少源自心理学研究,现在,AI又反过来为心理学研究提供全新的工具和视角。”在9月21日召开的中国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表示,中国心理学研究要面对中国现实问题、兼顾中国传统文化建设自主知识体系,离不开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撑。
事实上,多层神经网络优化、卷积神经网络等多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工智能核心算法,均借鉴了人类联想记忆、试错修正的心理机制。几十年后,人工智能技术在脑机接口、情感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方面突飞猛进。与会专家认为,在此基础上,中国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应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以重点突破学科前沿问题为切口。让心理学研究与人工智能在“顶峰相见”,成为中国心理学“破题”的关键路径之一。
集纳数据,建立适配中国人的心理学体系
“当我们学习心理学时,西方心理学和俄罗斯心理学的著作是基础教材,它们基于西方学者或俄罗斯学者的研究成果,而我国的心理学从整个知识体系到具体概念,基本是学来的。”林崇德说。
数据显示,2014—2018年发表在6本高水平心理学期刊的研究中,93%的受研究群体来自西方工业化国家,其中美国占62%,而亚洲只占4%。
当前中国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心理学学科体系和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为实现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为回应公众心理健康需求、构建心理和谐社会,均呼唤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
青少年是塑造健康心理的关键期。为此,在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的支持下,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全国近100家研究单位,正在建立将涵盖近3万名儿童青少年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脑智发育数据库”,通过脑影像数据、认知行为与环境数据等方面的研究,绘制中国儿童脑智发育图谱,揭示脑与认知、与情绪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发展规律。“这将是该领域全球最大的综合性、多模态数据库。”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教授董奇表示,目前的研究表明,我国儿童青少年脑智发育存在独特性,研究还解析了学习能力、情绪与社会技能的脑网络基础与个体分化机制,这些发现将融入评估、预警、筛查的方法库,融入教师培养培训以及公共服务体系中。
AI赋能,解决现代社会心理健康“必答题”
“突发事件、境遇变化等都会使人面临一系列心理适应问题。心理学如何应对现代社会变化,真正解决老百姓的心理问题是我们的‘必答题’。”林崇德表示,心理学走出“象牙塔”,需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研究和社会应用服务。
“在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干预应用等方面,AI的优势是有目共睹的。”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院院长、教授傅小兰表示,AI通过可穿戴设备、智能手机、智能家居、自然交互界面可以无侵入连续性地采集海量多模态数据。这些数据囊括行为、生理、语言以及环境数据,可以帮助研究者以前所未有的组织架构和规模捕捉心理发展轨迹、情绪变化模式、社会互动特征等。
“例如针对‘双减’政策,可以利用AI客观监测学生的学业压力、课外活动、心理健康变化,以科学评估政策效果。”傅小兰说,针对数字原住民与网络沉迷情况,可以开发AI驱动的健康引导和成瘾干预工具,利用远程监测和AI分析,还可以追踪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的发展状况,提供精准的心理支持和教育补偿。
AI辅助的特殊教育干预、智能心理健康支持系统正在改变心理服务的供给模式,聚焦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议题,心理学有了更便利的研究手段。
“我们不是推倒科学心理学的知识体系从头来,而是实施体系改革、技术创新并弯道超车,实现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林崇德表示,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7.5%,全球心理科学的发展需要中国心理学的创新研究。
(活动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