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力媛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梧桐树下写代码,风貌区内搞科研,咖啡馆里开晨会,烟火气中聊创新……作为上海最具互联网基因的城区之一,长宁区在“十四五”收官之际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9月23日,科技日报记者从“实干绘答卷 接力新蓝图”上海“十四五”规划成果系列第五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期间,长宁区实现了“十、百、千、万”的亿量级突破: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实现超50亿元增量;诞生了税收“百亿楼”金虹桥国际中心;形成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电商平台交易总额达1.62万亿元。长宁区亮出“迈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的有力数据。
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崛起
作为上海联通长三角、面向海内外的重要门户,长宁区位优势突出、数字特征显著、开放基因鲜明。长宁区委书记张伟表示,“十四五”以来,长宁区牢牢把握“大虹桥”“数字化”战略机遇,推动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实现新提升。
“十四五”期间,长宁区形成了软件信息、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租赁商务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主导产业牵引作用更加突出。其中,软件信息服务业在“十四五”前四年对长宁区生产总值增量贡献最大,贡献率达47.7%。2024年,该产业营收达2648亿元,规模和增速均保持上海市前列。
以携程、拼多多等为代表的一批互联网龙头和链主企业,在长宁区形成了“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企业发展生动图景。“十四五”期间,上海长宁区集聚了7000多家数字经济企业,创造了全区近60%的税收贡献。软件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8%,位居上海市第一。电商平台交易总额1.62万亿元,年均增长17.7%,占上海市交易总额的三分之一。
这些数字背后,是长宁区从在线新经济、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到消费互联网的不断演进,以及对跨境电商、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的积极培育。
面对中心城区空间资源约束的挑战,长宁区探索出“硅巷”模式,推进城市更新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采用“镶嵌式”更新,对存量载体进行改造,将街面延展到巷内,连线成片,注入科创功能。这一模式已经集聚了近900家创新型企业,培育出黑湖科技、西井科技等一批国家级、市级专精特新企业。
不久前,上海硅巷高质量孵化器正式揭牌成立。该孵化器依托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技术策源,以及“数字长宁”20余年的产业沉淀,为创新创业提供全链条服务。
打造中国企业出海总部集聚区
东虹桥片区的上海荟聚中心8楼,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上海市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长宁)分平台自今年6月投入运营后,平台交易额达1.6亿美元。抢抓大虹桥战略机遇有了现实注脚。
东方国际、东航物流、金杜律师事务所、飞书深诺、得斯威、挪威船级社……在上海市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长宁)分平台门口的墙面上展示着出海领域极具影响力的9家机构和服务商,这是该平台的首批合作伙伴。
该平台由长宁区商务委联合东虹桥集团、阿里国际站和英格卡集团共同打造。眼下,平台通过迭代人工智能技术,有效解决了双边信息不对称之难,同时提供一站式服务为“出海”降本增效。
“平台不仅要助力中国商品走到海外,也要帮助设立在中国的外资企业把他们的商品输送到全国各地。”长宁区商务委副主任金恺介绍,“十四五”以来,长宁区累计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2家,各类总部和研发中心累计达153家。
据了解,今年3月,长宁区与阿里巴巴国际站等机构签约共建企业出海总部集聚区,整合通关、物流、金融等全链条服务资源,为华东中小外贸企业搭建更为完善的数智出海生态。
8月,长宁区启动“欧洲伙伴计划”,首期“欧洲大买家对接会”特邀欧洲核心国家的头部制造商和贸易商,与经过定向匹配的优质供应商开展对接。
上海风格服饰有限公司入驻上海荟聚中心后,企业持续壮大业务版图,但对海外市场的渠道、法规、品牌营销一无所知。“依托长宁分平台,我们为其提供一站式出海解决方案。该企业线上渠道建立仅2周,就成功接到一家北欧品牌买家的订单,实现‘线上精准获客’的开门红。”阿里巴巴国际站华东大区总经理侯野表示,未来我们不仅服务中小企业,也希望助力更多中国大型企业、知名品牌走向世界,与长宁区一起,成为上海乃至中国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重要支点。
张伟表示,面向“十五五”,长宁将继续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随着“上海硅巷”创新生态的持续完善和数智出海服务的不断升级,长宁区正在演绎更多“梧桐树下写代码,风貌区内搞科研”的生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