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仁寿:丘陵之上“活水”涌  水产“游”出新天地

2025-09-24 22:34:52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刘侠 实习生 邓娅萍

9月24日,记者从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获悉,近年来该县积极探索“生态养殖+”模式,成功培育出大闸蟹、罗氏沼虾、小龙虾、鲈鱼等特色水产品,探索出了一条“以水养产、以产兴村”的新路子。

“今年3月,我们投放了与阳澄湖大闸蟹同品种的蟹苗,预计产量可达8000只。”中铁黑龙滩国际旅游度假区水生态负责人李云龙介绍,“这批大闸蟹母蟹为2.5—4.5两及以上,公蟹为3.5—5.5两,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预售,市场定价为188元至888元一盒不等。目前已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初步打响了‘黑龙滩大闸蟹’的品牌知名度。”

据悉,当地通过“人放天养”、投喂天然饵料等生态养殖模式,成功培育出蟹黄丰腴、品质上乘的大闸蟹新业态;同时,十里银滩家庭农场凭借大棚保温育苗技术,攻克养殖难点,使罗氏沼虾以稳定品质走俏市场,预计年销售额达200余万元。两者共同展现了仁寿在提升水产品质与经济效益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此外,曹家镇清泉村的稻虾轮作模式更是展现出“一田多收”的巨大潜力。该模式将小龙虾养殖与水稻种植巧妙结合,水稻秸秆、田中浮游微生物以及水草能为小龙虾提供天然饵料,而小龙虾既能为水稻提供底肥,又能增加底泥透气性,增加水稻产量,实现虾、稻“双丰收”。业主何睿介绍,其小龙虾预计年产量可达2万斤,销路不愁。这不仅填补了冬季农田闲置空白,又实现了“稳粮增效”,让农田效益翻倍。

在谢安镇扎林村,一条“科技赋能、生态循环”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正被积极探索与实践。该村通过“集体经济+业主”合作,由村集体建设高位养殖池租赁给业主经营,实现集约化高产出。养殖户余怡利介绍,高位池养殖的鲈鱼品质好、上市灵活,目前市价可达每斤20元,年产量约13万斤,产值超20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配套的循环系统:养殖尾水经藕塘净化后,再用于灌溉山上果树,既解决农业用水难题,又实现水资源高效循环。这一系统可辐射周边2000亩土地,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构建了“养殖—净化—灌溉”一体化的生态农业闭环。

从黑龙滩的生态大闸蟹,到罗氏沼虾、稻虾轮作的多元尝试,再到高位养殖与循环水系统的双赢探索,仁寿的特色生态水产养殖正以其绿色、创新、高效的模式,在丘陵之上激荡起发展“活水”。

责任编辑:王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