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碳汇研究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2025-09-25 23:14:48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9月25日,记者从中国林科院获悉,“双碳”目标提出5年来,中国林科院积极服务国家林草局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决策和行动,挂牌成立林草碳汇研究院,统筹全国林草碳汇优势力量,围绕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固碳增汇关键技术研发、计量技术创新、标准体系研建、政策路径及潜力挖掘等重大问题开展集智攻关,取得了一大批标志性成果和进展成效。

完善经营管理,提升林草固碳增汇潜力

5年来,中国林科院建立了基于树种多样性组配的森林土壤固碳增汇与多功能提升技术,提出了基于指示树种与功能特性的差异化组配策略,筛选树种替代、延长轮伐期等优化措施,提出了“气候智慧型适应性造林”新范式,形成“气候—树种—立地”三位一体的时空精准匹配造林—碳固存技术体系。

5年间,中国林科院研发了基于潜在生产力的典型次生林立地质量评价技术,提出了典型次生林全周期阶段划分方法,构建了标准化的全周期森林经营技术模式。研建了杨树、杉木等主要造林树种的高效培育与碳汇提升经营技术体系,提升了我国主要人工林的产量和质量,为增强林草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提供了科技支撑。

5年中,中国林科院集成研发了涵盖低扰动造林、增汇抚育与轮伐期选择等经营过程的森林固碳增汇关键技术。编制了《中国次生林可持续经营技术指南》《退化林修复技术规程》《天然林保护修复技术指南》等技术规程,形成全国149个典型次生林可复制可推广的分区经营模式与技术体系,在全国368个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和样板基地建设中应用并实现蓄积生长率提高15%以上。

延伸资源利用,支撑绿色低碳产业可持续发展

木竹产品替代和农林剩余物高值化利用因其绿色低碳环保优势,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背景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5年来,中国林科院在木竹产品替代方面,创新提出多尺度重组制备绿色低碳材料技术体系,攻克大尺寸重组单元连续化一次成型等关键技术,构建了涵盖微观、细观到介观的多尺度界面体系,创制连续化制造装备。该技术使原料综合利用率高达90%,能耗降低20%,实现了“小材大用、劣材优用”,成为传统人造板升级换代产品。该成果已支撑广西、山东、江苏、江西、湖北等多地建设绿色低碳建材示范基地。

5年间,中国林科院在生物质能源领域,突破秸秆与木质纤维可控解聚分级耦合糖化发酵等集成技术,实现林木木质纤维中功能性糖平台的分子量均一化,在安徽、河南等地建成多条千吨级林木纤维清洁预处理示范线,联产纤维功能饲料及土壤改良剂,形成万吨级规模化推广应用。该技术全面推广后,每处理1万吨农林剩余物,可实现废弃物增值2000万元,二氧化碳减排1.8万吨。

5年中,中国林科院研发的高得率制浆及增值化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实现了低质纤维原料高效利用并替代进口化学浆30%—50%。该技术已在全国23个省份推广应用,建成24条国产化生产线。近两年高效利用低质原料2600万吨(相当于节约优质木材6100万立方米),直接减排二氧化碳550万吨,节水2.4亿立方米,节电90.6亿度,为造纸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和林浆纸产业链落实“双碳”目标提供了科技支撑。

责任编辑:孙莹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