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李诏宇
七十载风雨兼程,七十年山河巨变。202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迎来了成立七十周年的历史性时刻。回望这段波澜壮阔的征程,这片占祖国六分之一陆地面积的广袤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驱动沧桑巨变的核心力量之一,正是一批又一批从五湖四海奔赴而来的建设者们。其中,科技工作者更是以其专业严谨的科学素养和质朴为民的科学精神,成为建设者中重要的中流砥柱之一。
9月19日—9月25日,科技日报记者随中国科协主办、新疆科协承办的新疆科技工作者助力自治区70年发展新征程中央媒体新疆行活动,走进新疆,见证和聆听科技工作者们的奋斗脚印、奉献之歌。
毅然返乡,研发民族药物造福大众
洁净整齐的现代化厂房内,一箱箱加工好的药物在传送带的分拣下归类,并由机器手置于各个无人转运车辆上,送往下一环节……
乌鲁木齐市新奇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内,上述生产运输场景在不断上演。“我们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研发生产了许多种类的中药民族药。”该公司副总经理马璇对记者表示。
“我是新疆人,一直怀揣从事中药民族药事业的梦想,毕业后我选择了回到家乡。”马璇介绍。
新疆地大物博,罗布麻等各种传统中药民族药中广泛应用的草药,更是堪称无价的瑰宝。
“多年来,我基于新疆本地的资源不断进行新药的开发。同时,开发的新药疗效侧重于治疗新疆各族人民常患的各种疾病。”马璇介绍。
在马璇等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该公司自主开发了西帕依固龈液、祖卡木颗粒等新药品种。
“我相信,中药民族药一定能走向全国乃至世界。”马璇说。
响遏行云,传播科学知识惠及人民
“数字监控看墒情,滴灌浇水便捷多,抗虫良种产量高,农机轰鸣笑呵呵!”乌鲁木齐市米东区的新疆花儿非遗传承工作室内,王秀芳声情并茂地为记者一行唱起了一支由她填词谱曲的新疆花儿。
王秀芳是“花儿唱科普”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儿(新疆花儿)代表性传承人。洋溢着澎湃热情的新疆花儿,因为其高亢的曲调和兼顾细腻婉转的感情,广受各族人民喜爱,被广泛传唱。
“过去,新疆花儿的主题往往局限于歌颂爱情、亲情。”在一次培训中,王秀芳偶然想到,“能否将新疆花儿与科普结合起来,向老百姓介绍科学知识、普及科学文化呢?”
在当地科协组织的协助下,王秀芳在广泛调研考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创造力,围绕农业、防火防盗、医学常识等科普领域创作了600余首歌曲。以歌词为载体,她向人们普及科学知识,提高了基层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我只是一个发挥自己特长为大家服务的普通人罢了。”王秀芳笑着说,“我还会继续唱下去。”
风机铸骨,立足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若说新疆广袤戈壁滩上,什么是最高耸的风景,那一定是各式各样、巍然矗立的风力发电机。巨大的叶片,是风力发电能力的重要保障。
作为新疆中泰化学托克逊能化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技术员,95后小伙郭波是为风力发电机叶片生产制造内部填充物糊树脂的人之一。
郭波出生于甘肃省通威县。毕业后,他找到了这份既专业对口,又能发挥专业特长的工作,毅然决定入疆,至今已经在新疆奉献了八载青春。
起初,风电企业往往采取南美洲进口的一种轻木——巴沙木作为风机叶片内部的填充物。然而,巴沙木不仅价格贵,还依赖海运,受限于当地气候条件和国际环境,无法实现稳定供应。相比之下,糊树脂不仅价格合理,其性能也比较优良,是更好的选择。
郭波和同事改良糊树脂生产线,他本人还重点参与了糊树脂生产线全流程管控工作,并获得“集团公司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新疆是个好地方,我能在这里大有作为,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郭波感慨。
70年来,正是这群可亲、可爱、可敬的科技工作者们数年乃至数十年如一日,用青春、智慧与汗水,用奋斗的脚印踏遍新疆大地,为新疆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