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崔爽
“我国生物制造产业总规模已近万亿元,发酵产能占全球70%以上,一批有竞争力的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逐步成长壮大。”9月25日,以“生机无限制引未来”为主题的生物制造科技创新论坛在湖南省常德市举行,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在论坛上表示。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介绍,生物制造就是以工业生物技术为核心,利用生物体,包括酶和微生物细胞,结合工程学的原理进行产品的规模化生产。生产的产品既包括大吨位的燃料,也包括中等吨位的化学品、材料,以及较小吨位的食品和饲料等。与传统的制造业来看,生物制造具有高效性,原料可再生,且只需常温常压条件,有更好的安全环保性。
“生物制造凭借其颠覆性技术、特性和产业融合潜力,正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赛道。”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宏伟强调,生物制造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领域,具备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潜力,将会带来重构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模式,替代传统天然产物的获取方式,颠覆传统农业的种养殖模式等一系列重大变革。据预测,到2050年生物制造有望创造30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占全球制造业的1/3。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工信部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重点推进生物制造等未来制造产业发展。
当前,我国生物制造领域已经进入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加速的关键阶段,尤其是在科技创新方面表现亮眼。
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秘书长吴赴清介绍,最近5年,39所代表高校累计申请生物制造相关专利数量超过12万件,占到有专利记录以来的39.5%;100家主要的生物制造企业累计申请专利数量达到13680件,占到历史总申请量的52.2%。
与此同时,何亚琼坦言,行业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如高质量的数据和算法模型有待提升,中试服务平台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创新产品的市场化宣传不足等。
谭天伟在谈及未来生物制造的方向时同样表示,需要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保障产业支撑能力,包括一些新的软件和设计工具、高通量的筛选和反应器等,以及攻克生物制造的重大核心产品,如二氧化碳的利用、未来食品的制造以及可再生的化工材料和能源。
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遴选发布了16项人工智能在生物制造领域应用典型案例,组织开展了生物制造标志性产品、生物制造中试平台遴选发布,生物反应器揭榜挂帅等工作。
何亚琼表示,接下来将重点开展强化政策供给,突出创新引领,加快新成果在应用场景方面先行先试成果转化,构建良好产业生态等工作,加力推动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
论坛由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宣传中心、绿色生物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工业生物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南省科学技术厅、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常德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