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9月27日,在第80届联合国大会期间,《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SDGs十周年特别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联合国官网正式发布。
报告由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SDG中心)牵头撰写,对过去十年(2015-2024年)全球7个与中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进行了定量分析与系统评估。
2015年,联合国正式通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下简称2030年议程),确立了 17个SDGs。“基于多源数据的综合分析,我们发现,全球可持续发展进展缓慢,有些指标严重偏离预期轨道。”SDG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介绍,在地球大数据评估的59个SDGs指标中,仅16.9%(10个指标)有望按期实现目标,27个指标进展缓慢、5个指标停滞、17个指标出现倒退。
报告显示,中国在落实SDGs方面取得较好进展。截至2024年,全国233个指标中已有141个(60.5%)接近或实现2030年目标。
研究发现,中国在新能源开发和公共交通等领域的进展领先全球。截至2024年,中国风力发电机组安装数量全球第一,占全球风力发电机组总数的39%,当年新增装机容量占全球新增容量的68.21%;城市可便利使用公共交通人口比例超过90%,执行减灾战略的省级政府比例达100%,均已提前实现2030年目标。
2015年至2024年,非洲水稻种植面积增长15.7%,贡献超过全球净增长的20%,25个非洲国家实现面积增长。“中非农业合作,有效促进了这一主粮作物在粮食安全脆弱区的生产保障。”郭华东说。
此外,报告显示,光伏发电在全球约75%的地区投资回收周期,已快于或接近传统火电或水电,中国的技术创新与规模化生产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报告利用卫星和多种大数据资源,逐步建成全球指标监测与评估体系。今年的报告不仅是对过去十年可持续发展进程的科学总结,更为全球落实2030议程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郭华东说,“指标追踪只是起点,未来,SDG中心将继续在跨尺度监测、情景模拟、政策优化等领域深化地球大数据应用,持续研发更高效、透明和兼容的大数据评估工具,加强多源数据融合与人工智能分析能力,聚焦实现路径与决策支持,共同构建全球可持续发展科学新范式。”
面向2030年议程仅剩五年的关键时刻,报告呼吁国际社会进一步扩大数据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深化指标监测与政策模拟的联动,加强气候变化、能源转型和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的跨目标协同治理。报告强调,设置与各国统计数据相匹配、数据易于获取的国别SDGs指标,发展SDGs指标的大数据监测评估新方法等,是“后2030议程”的重要发展方向。
(SDG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