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赋能地下穿越  青岛地铁9号线建设取得新进展

2025-09-29 18:37:52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何亮

9月29日,在青岛地铁9号线一期工程长城路站—靖城路站区间(以下简称长靖区间),地铁建设者们精准开挖掘进,操纵直径6.5米、长85米、重500吨的“巨无霸”在地下穿行,对土层的影响控制在毫米级。

当前,青岛地铁9号线长靖区间右线掘进307.5米,完成工程量的37%;左线掘进124.5米,完成工程量的15%。与此同时,附属结构施工同步进行,车站建筑加速建设,全线整体土建工程已完成整体工程量的一半以上。

创新驱动:破解复杂地质“密码”

地上车流奔腾不息,地下铁龙潜行无声。

青岛地铁9号线正长区间与长靖区间均位于青岛市城阳区核心地带,由中铁(上海)投资集团总承包、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施工建设。其中,正长区间全长约868米,长靖区间长约838米,两区间均采用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法施工,需下穿既有市政道路、两侧建筑物、商业街繁多及地下水丰富底层等9大风险点位,复合地层转换频繁,周边环境敏感,施工协调难度大。

工程项目部以“精准策划、协同推进”为原则,聚焦“技术攻关+装备升级”,打出了一套创新“组合拳”——通过优化盾构机选型、细化施工组织,实现两个区间“接力式”高效掘进。目前,正长区间双线已顺利贯通,成为9号线全线第一条“双线贯通”的盾构区间。

“摄像头全面覆盖施工现场,通过青岛地铁集团的‘智慧工地’系统,集团公司专家能够远程为我们‘把脉’监控,同时精准施策,靶向治疗各种难题。”青岛地铁集团第一建设分公司业主代表刘通说。

据了解,针对区间“不良地段”地层易导致刀具磨损、掘进参数波动大的问题,项目部经过多次组织专家评审制定专项改造方案,采用六辐条刀盘体系、渣土改良注入系统、高分子聚合物注入系统等措施,使其能够有效地破岩并适应多变的地质环境。

工程项目部还引入“BIM+智慧工地一体化平台”系统,并配置皮带机渣土称重、土仓可视化等关键数据实时采集系统,强化地面控制中心联动分析。一旦参数偏离预设阈值,系统自动预警并推送处置建议,将传统“事后处理”变为“事前干预”,有效保证盾构区间施工安全质量可控,掘进效率大幅提升。

管理赋能:安全质量“双护航”

技术创新的背后,是项目团队对安全与质量的追求。在青岛地铁第一建设分公司指导下,工程项目部针对盾构施工“高风险、高精度”特点,创新推行“责任区”管理模式。该模式将区间划分为5个责任区,每个责任区明确“责任人+安全员+班组长”三级管控责任,确保每道工序安全可控。

此外,项目还创新开展“盾构课堂进班组”活动,每周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一线讲解地质特性与掘进要点,每月举办“技术比武”“应急演练”,累计培养盾构操作、管片拼装等专业技能人才50余名,为工程高质量推进提供了人才保障。

“正长区间与长靖区间的高效推进归功于青岛地铁班组建设的成果,工程项目部设置了5个盾构班组,通过‘小立法+二次分配’激励机制,激发一线工人自主管理意识。”中铁五局项目负责人介绍,通过这种创新管理模式,涌现出管片拉结工装、封顶块预留间隙定位卡具、管片环间橡胶定位榫等“五小创新”成果。此外,工程推进中,“机械法区间十环一检验”与班组建设实现融合推进,工程项目部以每10环为考核单元,加大奖励力度,提升了管片成型质量和施工效率。

如今,正长区间实现贯通,为后续的长靖区间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下一步,在青岛市市政公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的监督指导下,青岛地铁9号线将继续以匠心铸就精品工程,为青岛轨道交通网络完善和城市高质量发展贡献铁军力量。

(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责任编辑:王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