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
近日,在重庆市黔江区太极镇金团村的姜田里,村支书李光体手握单株重达3斤的“渝姜2号”生姜,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个亩产破万斤的姜块,正是重庆市科技局帮扶集团通过良种+良法模式结出的科技硕果。
自2021年对口帮扶以来,290名科技特派员如星星之火,在黔江大地上燃起产业振兴的燎原之势,让传统农业插上科技翅膀,绘就出一幅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
打造乡村振兴科技“金钥匙”
在黔江区太极镇的生姜种植基地,科技特派团带来的“渝姜2号”良种与微生物有机肥等新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种植模式,使生姜亩产值从不足万元跃升至4万元。
2024年11月,在重庆市科技局帮扶集团的邀请下,重庆文理学院智慧农业学院院长陈泽雄和黄科教授前来调研,看这里是否适应生姜种植。经过调研分析,确定在这里推广种植学院选育的抗病性好、产量高、品质脆嫩的优良品种“渝姜2号”,并组织专家持续提供从土壤改良、种姜包衣技术到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全过程的专业技术指导。
“为什么要去买价格比较高的微生物有机肥,我们以前种生姜没有使用过这种肥料。”“这个姜田还有很多没有种,太浪费土壤了吧。”黄科推行的土壤改良、种姜包衣技术和梯度排水栽培法等种植方式,一开始受到了村民的质疑。对此黄科耐心地进行了答疑解惑,手把手的从轻简栽培、培土、防病、防涝、防旱等全程为黔江生姜栽培作技术指导。
今年生姜采收后,这里出产的生姜脆嫩可生食,还富含对人体有益的锶元素,更成为带动千户农户增收的金疙瘩。
乡村振兴需要科技这把“金钥匙”。自2021年5月重庆市科技局帮扶集团入驻黔江以来,科技特派员相关管理机构全方位、多举措助力乡村振兴,通过设立乡村振兴科技专项、增派科技特派员、对接优质资源入驻黔江协同开展帮扶等举措为黔江区产业振兴注入科技动力。
在羊肚菌种植基地,西南大学刘朝贵教授指导的菌包灭菌技术使亩产达150斤;在农产品加工园,重庆邮电大学张岭江团队改造的桑叶面生产线年创收超百万元。
4年来,290名涵盖农业、医疗、产业的科技特派员,如同毛细血管般深入黔江每个角落。他们通过设立170万元专项攻关资金,破解了从菌种培育到设备改造的共性难题。这种多学科协同的科技帮扶网络,正推动黔江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特的产业新格局,让科技成为乡村振兴最强劲的引擎。
产学研用四位一体赋能乡村振兴
“这几年蚕茧的产量越来越高,都要归功于科学养蚕。”时下,正值秋蚕收毕后的空闲期,在太极镇李子村蚕桑产业园里,农户们在蚕桑地里套种青菜头等特色作物,他们一边忙翻土、一边乐呵呵地拉开了家常。太极镇村民高甫云说,帮扶集团对他们进行了种养培训、管理建议,这让他们提高了水平,发展蚕桑业的底气更足了。
经过帮扶,太极镇养蚕设备设施及养蚕技术得到了飞速提升,智能化小蚕共育工厂使单张蚕种产茧量提升20%,茧丝品质达到6A级。太极镇李子村相关负责人汪文锐说,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100万元。
“除了养蚕,我们还开展了桑食品、桑枝菌、桑酵素研发。”重庆市科技局驻太极镇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冯光鑫介绍,蚕桑产业科技特派团为发展黔江桑黄产业,在重庆市蚕业科学院建立桑黄科研楼,配套建设桑黄实验室,成功分离纯化出首株黔江桑黄母种,填补黔江地区野生桑黄空白,指导企业建成重庆市首条桑黄液体菌种生产线,当年实现产值超过600万元。
依托科技特派团所在科研院所实验室,建立科技研发“飞地”,由产业链企业“出题”,科技特派团“解题”,科技攻关的形式更加丰富,响应速度更加迅速。这种产学研用四位一体模式,让蚕桑从单一产丝向大健康产业跨越。
近几年,重庆市科技局帮扶集团从资金、产业、科技、人才等方面加强帮扶工作,19家成员单位按照黔江所需、单位所能,积极推进帮扶计划项目的落实落地,对口帮扶黔江项目74项,直接帮扶资金4128万元,引进项目资金5.14亿元,消费帮扶资金1207万元。科技的元素源源不断地被注入智慧农业、科技资源优化与配置、技术及知识产权,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成效显著。
冯光鑫表示,接下来帮扶集团将继续牢牢抓住打造科技这把“金钥匙”,抓实各项重点任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持续推动定向帮扶工作走深走实,打造乡村振兴“黔江样板”。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