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4000公里的稻香

2025-10-16 20:28:15 来源: 新华网 点击数:

新华社记者 马博文

秋日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阳光洒在金黄的稻穗上,微风拂过,稻浪起伏。沿着田埂缓缓走进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小站稻种植示范田,脚下的泥土透着温热,稻香扑面而来,这里即将迎来小站稻的丰收。

播撒在这片土地上的稻种,来自约4000公里之外的天津市。在第45个世界粮食日到来之际,小站稻在沙漠边缘结出了饱满的稻穗。

新疆和田地区有着悠久的稻作传统,7.5万亩稻田纵横分布在戈壁绿洲之间,近一半集中在于田县。面对品种单一、气候干旱少雨的情况,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种出高产优质稻,让粮食增产增收,成为摆在当地眼前的一道新考题。

今年3月,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成立专班,在前期深入多方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将天津成熟的拳头品种“津原89”和“津原U99”及配套技术引入于田县,还精选了另外23个试验品种开展区域试验,力求实现天津农业科技优势与新疆种植需求的精准对接。

4月,5000余斤稻种从天津出发,跨越山川戈壁,抵达昆仑山下。

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种植业部部长王连芬与技术专家们一同来到于田县,原计划三天完成育秧工作,然而抵达现场时,他们却发现困难比想象中要多,许多配套设施尚未就绪,育秧的冷棚还没建好。

搭棚、铺管道、装喷头、调机器……为了水稻育秧最好的效果,王连芬和技术专家们硬是干了十几天。为了抢时间,她干脆和农户一起下地,抬料、搬盘、调试设备,成了田里的主力军。

“一来二去,大家成了一条心。”她笑着说。在这十几天的时间里,她几乎每天从早到晚都在田里,一心扑在育秧上。

渐渐地,育秧的成效显现出来——采用基质育秧和冷棚育秧技术育出的秧苗根系发达、叶色翠绿,长势喜人。看到眼前整齐茁壮的秧苗,当地农户的心里都亮堂了。

让天津的小站稻在4000公里外的土地上扎下根来,并不容易。

自4月起,从育苗、插秧到田间管理,天津农业技术专家几乎寸步不离,誓要照料好这片宝贵的试验田。在每个关键生长期,他们都同步指导,实时解决种植中遇到的难题。秧苗也在这片土地上展现出了超出预期的适应力。

稻田里的绿意一天天浓了起来,秧苗挺直了腰板,分蘖拔节的速度也明显加快。经过数月生长,如今的稻田里,金黄的穗子在阳光下闪着油亮的光泽,微风拂过,稻浪随之翻滚。

“这片田的长势越来越好。”天津市优质农产品开发示范中心主任于福安望着眼前的稻浪笑着说,新疆的水好、土好,光照也足,小站稻在这里不仅活得好,还长得旺。

金黄的稻浪中,木尕拉镇古再村种植户艾孜子·买提卡斯木掰下一穗稻谷,谷粒饱满,香气扑鼻:“以前种本地稻子,每亩收300公斤就不错了。现在看这长势,产量肯定能翻倍!”

如今,这片稻田已经成了当地农户的“打卡地”,越来越多的乡亲们前来参观、学习,大家都说这水稻长得好,自己也想种。

于田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亚森江·阿卜杜外力说,全县17个乡镇中,有8个乡镇原本就有水稻种植基础,面积约3.8万亩。小站稻试种成功后,各乡镇种植热情高涨,县里计划明年推广面积超过1万亩。

下一步,天津还将支持在当地建设水稻种植示范基地,推动产业、技术、人才、理念等多方面交流融合,逐步建立从优质种源、标准化种植到加工、销售、品牌打造的全产业链模式,为新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贡献力量。

“让水稻不仅种得好,还能卖得出,才能让农户没有后顾之忧。”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党委副书记、副主任刘彤说。

夕阳下,收割机在金色稻浪中穿梭,饱满的谷粒顺着传送带流入仓袋,也流进农民的心坎。从渤海湾到昆仑山,稻香跨越4000公里,不仅让水稻种子落地生根,也让两地的心越走越近。金色的稻浪随风翻滚,奏响了一曲横跨山海的“丰收乐章”。

责任编辑:陈可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