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这里,遇见中国的达·芬奇——厦门以苏颂IP打造科技文化新名片

2025-10-16 19:10:07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符晓波

我国东南沿海城市厦门,以其迷人的海滨风光闻名遐迩,但鲜有人知,这里在1000多年前曾诞生过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北宋著名宰相苏颂。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专家、剑桥大学博士李约瑟在他的系列丛书《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大篇幅介绍了苏颂的科技发明,并称赞苏颂是“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认为他是一位重视科学规律的学者;英国BBC广播公司也曾专程前往厦门同安拍摄纪录片,片中将苏颂比作中国的达·芬奇,认为他在科学和技术上的成就足以与达·芬奇媲美。

“复活”千年科技瑰宝

在苏颂的出生地厦门同安,当地苏颂公园内一座高12米,底座宽7米的红色木结构装置格外引人注目。

这台名为水运仪象台的仪器用水做动力,通过巧妙的机械装置精准控制水流,使内部天文装置与天体同步运行,既能观测星象、也能演示天象变化,还能精准报时。

如此精妙的仪器就是由苏颂设计发明的,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其内部带有擒纵器机构——这与17世纪欧洲机械钟表中的锚状擒纵器在设计原理上非常相似,但比其早了六七个世纪。国际上普遍认为,水运仪象台是机械钟表的先驱。

据史料记载,水运仪象台原件在北宋首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落成,是北宋时期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科学装置,但因历经数代,现已不复存在。

幸运的是,苏颂在建造水运仪象台时,留下了图文式设计说明,其中不但详细记述了仪器建造的过程,并且以图解形式阐明了其总体构造、各个部件以及制造方法,使后人得以对该仪器进行复原。

公开信息显示,目前全球水运仪象台的复制品数量大概有10个,分布在世界各地。

耸立于苏颂公园的水运仪象台制作于2011年,是中国首台按1∶1比例仿制的仪象台,足有3层楼高。它分为三层,顶层为龙柱支撑的天文观测平台,中层放置一个大圆球用以演示天象变化,底层设有5层木阁,阁内放置木偶,可通过摇铃、敲钟、示牌、击钲、击鼓等方式报时。

近年来,厦门同安区陆续建设了苏颂公园、苏颂故居芦山堂等设施,集中展示苏颂的生平和成就,让游客和市民对这位古代科学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唤醒千年科技IP

厦门市同安区科技馆馆长高水满告诉记者,1000多年前,苏颂通过其研制的水运仪象台,观测天象绘制星图。星图上记录了1464颗星星,比3个世纪后欧洲天文学家观测到的还多400多颗。

2020年,当地苏颂纪念馆组织专家按照1∶1比例复原了苏颂创制的另一个大型装置假天仪。该装置所有零部件都是纯手工制作,历时两年完成。假天仪为圆形装置,可模拟天体运动。通过它,人们可以看到苏颂曾经绘制的星图,感受星辰变化。

同安科技馆内的苏颂纪念馆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及仿真模型,将苏颂的发明创造生动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许多青少年在这里感受到探索未知的乐趣,立志要成为一名科学家。“作为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这里全面展示苏颂生平事迹和创造发明,吸引了全国各地研学机构的目光。”高水满说。

“厦门同安一直在努力挖掘并展现苏颂在科技领域的伟大成就,让更多人通过苏颂的科学实践、通过他的创造发明,领略其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厦门市同安区社科联主席林永富说,苏颂不仅是厦门同安的文化名片,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其创造的科技成就不仅在当时具有重大意义,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坐落于同安的苏颂故居芦山堂,作为一处免费开放的文化场所,已经开发出“苏颂主题”的研学路线,并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这里不仅是苏氏宗亲联络乡情的纽带,也成为当地传播历史文化、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载体。

苏颂文化研究会秘书长苏振家介绍,苏颂故里正积极推动苏颂文化普及发展,已连续举办11届苏颂国际文化节,组织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海内外苏氏贤达开展文化、科技交流活动,让苏颂的事迹更加深入人心。

如今,走在同安区的街头巷尾,苏颂文化印记无处不在,他的故事被制作成宣传展板,张贴在公园、学校和社区;他的名言被镌刻在雕塑和石碑上。不仅如此,苏颂医院、苏颂大道等以苏颂命名的基础设施相继落地,其中全国建筑面积最大的天文馆——苏颂天文馆也即将亮相。

责任编辑:翟冬冬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