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孙越 通讯员 胡延如 史明子
10月16日上午,2025第五届水虻与微生物研究与应用国际研讨会在河南省郑州市开幕。本次会议以“无废城市,循环农业”为主题,旨在围绕有机固废循环利用最新成果,聚焦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进展,构建国际多方协作,为无废城市建设与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出谋划策。
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张朝阳在会议上表示,水虻与微生物作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正在为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农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的思路与可能。
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原党委书记、主任刘国正介绍说,我国在固废资源化技术领域已实现全球领先,90%以上技术由民营企业掌握,涵盖物理、化学及生物三大技术路径。其中,以黑水虻、微生物为代表的生物转化技术处于“天花板”级别,可将畜牧粪便、农业有机废弃物高效转化为营养品与工业原料,实现从“污染治理”到“资源再生”的跨越。该技术不仅推动无废城市建设,更构建起“污染治理—资源循环—产业发展”的全链条解决方案。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助力国家可持续发展。他赞誉这是一群“顶天立地”的人在完成“惊天动地”的事业,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循环经济与未来粮食安全提供坚实支撑。
微生物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原主任喻子牛表示,随着全球人口持续增长与蛋白质资源需求上升,开发新型蛋白来源已成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课题。我国作为人口大国,目前年进口大豆超一亿吨,开发水虻等昆虫蛋白对降低外部依赖、保障自主供给具有重大意义。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相涛在大会上建议:一是筑牢育种根基,重视黑水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评价;二是聚焦种源创新,加强黑水虻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研发;三是聚焦专门化新品种培育,注重专门化新品种培育黑水虻配套制种技术创新。
为促进产学研政深度融合,本届研讨会特别设置了企业签约环节。河南农业大学与河南益科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就水虻与微生物技术达成成果转化合作;同时,辽宁省开原市市政府与河南益科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两组签约将有力推动有机固废处理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为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农业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开幕式后,中国工程院院士谯仕彦以《饲用昆虫蛋白现状与未来发展》为题作首场学术报告。未来两天,来自国内外的众多知名学者将就此次论坛主题进行学术报告50余场。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