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国家基础前沿和战略科技高速发展,多学科协同创新加速演进,为文物领域的科技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10月16日,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工作会议在陕西西安举行,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司长罗静介绍,近10年来,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在文物领域深度融合,大幅提升了文物科技创新能力,构筑起立体化的文物保护利用科技支撑体系。
在文物科技创新事业中,自2004年以来分8个批次设立的40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正发挥着国家队的作用。
古代壁画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敦煌研究院)是专注于古代壁画、石窟寺与土遗址保护研究的综合性科研机构。该基地主任于宗仁在会上介绍,“十四五”期间,针对古代壁画保护面临的难题,他们研制出墓葬壁画微生物治理专有材料和装备,完成了四川观音寺等彩塑文物的稳定性评估与骨架替换研究;研发了模块化、智能化的文物数字化成套采集装备,开发出支持亿级像素二维图像无差错自动拼接软件,以及实现多源数据融合与跨尺度三维重建的专用系统。
旧石器时代人类演化与遗传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依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重点开展旧石器时代人类生存演化与遗传研究。研究人员讲述了一系列史前时代的故事:提出东亚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采集生活的坚实证据,改写了学界对于旧石器时代人类生存能力与竹木器作用的认识;揭示了欧亚大陆最早的“预制石核技术”,对实证我国“百万年人类史”具有重要科学和社会意义;找到了泥河湾盆地下马碑遗址距今4万年前现代人加工、使用颜料和复合工具的系列考古证据,表明东亚地区存在复杂的现代人群交流和演化史。
文物防震涉及地震灾害学、建筑力学、机械力学等。文物防震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依托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借鉴航空发动机高空模拟试车台等国防重大战略装备的跨学科技术理论和成功实战经验,开展地震、建筑、装备和文物本体保护跨行业联合攻关,形成了国际领先的博物馆文物一体化防震技术体系。如今,馆藏文物一体化防震技术已经在我国20多个博物馆中得到广泛应用,多个项目经受住6.2级以上强地震考验。
如何才能把科研基地真正建成“科技研发中心、人才孵化中心、成果辐射中心、交流合作中心”?于宗仁总结,要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团队,搭建产学研平台;积极拓宽经费来源渠道,持续改善实验场地、仪器设备等硬件条件,优先保障重大科研任务的需求;围绕科研基地核心方向,精准引进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英才,同时与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扩大博士后队伍规模。
金属与矿冶文化遗产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北京科技大学)于2012年正式揭牌运行。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陈坤龙表示,他们坚持多学科交叉融合,不断优化科研布局;聚焦行业需求,完善科教融合的育人体系;加强平台建设,完善基础条件保障。该基地在校本部获批独栋建筑,推进实验室扩建与设备更新,建设科研标本库与数据库,还依托学科建设经费设立专项课题,为科研工作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
时至今日,科技自立自强已成为文物保护利用之要。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在会上指出,当前文物领域许多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面临着革命性突破,呈现出由点到面、交叉汇聚的发展态势。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要进一步强化使命担当,注重能力提升和成果转化,以更多科技供给支撑引领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