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
已故茶界泰斗张天福“现身”,自称“我活到108岁,试茶80多年了”——这则由福建某公司发布的AI生成视频引发热议。张天福是著名茶学家,于2017年逝世,享年108岁。离世8年后,他的音容笑貌被AI技术“复活”用于商业代言,其遗孀表示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权。“逝者代言”事件,凸显了AI生成音视频带来的伦理与法律风险。
AI“复活”逝者不是新闻。网上经常有热门视频,让逝去的亲人对着镜头说话,十分温情和催泪。此次事件引发争议,是因为商业机构对逝者形象的使用,并非为了亲人的情感慰藉,而是为了广告流量,有侵犯逝者的肖像与名誉之嫌。
近期,北京市场监管部门在“李梓萌遭AI仿冒带货”案件中,首次依据广告法对使用AI合成技术的虚假宣传行为作出行政处罚。这一案例标志着监管部门开始将AI合成内容纳入传统广告监管框架。然而,现有法规对“复现逝者形象”的使用场景缺乏专门条款规范。这意味着监管往往只能事后介入,而无法事前预防。
AI生成技术带来了一些新问题,比如AI视频创作初衷并非用于商业,但发布在自媒体平台上有了流量收益,是否能被认定为个人使用?再比如,AI再造的权利究竟属于谁?若企业持有“张天福”品牌商标,是否就意味着可以复制张天福本人的音容笑貌?这些相关问题亟待厘清。
防范AI“复活”逝者带来的风险,平台监管责任不可推卸。提供AI技术的平台有义务采取保护措施,在处理逝者形象时应获得近亲属授权,同时在用户协议中明确进行风险提示。另外,平台应建立强制标注制度,对AI生成内容进行显著标识。例如,抖音等平台已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标识规范,旨在消除滥用行为。
面对AI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伦理挑战,需要多管齐下,构建有效的治理体系。对于公共领域的AI“复活”需严格监管,建立分级分类的监管机制,严格管控使用用途和开发者资质。同时,各方应积极推动公众数字素养提升,增强全社会对AI内容的识别能力,引导公众警惕那些过于离奇、煽动性强的音视频内容。
近期,随着中央网信办“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实施,我国对AI技术滥用的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大。法律只是底线,更高的追求应是科技向善的伦理自觉。全社会一方面要积极鼓励,给予创作者足够空间;另一方面要审慎引导,不可有悖公序良俗。牢牢握住伦理的方向盘,AI这辆满载新奇创意的列车,才不至于脱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