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韩荣
500余家能源领域领军企业、商协会及科研院所参展参会,现场成交额434.8万元,意向合作签约金额超2.6亿元……近日,2025年山西(太原)能源产业博览会圆满收官,交出了一份规模、质量、影响力同步跃升的亮眼答卷。
作为能源领域全产业链顶级盛会,这场博览会不仅成为推动国际能源交流合作的重要纽带,更是展示山西能源革命成果的重要窗口,为进一步推动山西能源转型注入新动能。
近年来,山西积极培育壮大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将科技势能转化为产业动能,奏响了绿色低碳发展主旋律。
奏响科技支撑绿色发展主旋律
华为“5G+工业互联网”实现设备远程智能监测,中国华电“空天地”一体化平台攻克井下高危作业难题,山西焦煤构建“采掘运”全流程无人化作业链……作为山西能源转型成果的重要展示平台,此次博览会聚焦能源数字化、新能源、能源科技创新等方向,亮出一批技术领先、应用广泛的“硬核成果”,彰显了山西推动能源革命的创新实力。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既是破解资源依赖的关键因素,也是实现“领跑”能源革命的战略选择。
在绿色智能开采领域,中国煤科太原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新一代煤矿快速掘进系统——“煤海蛟龙”4.0,全球首创掘、支、运平行作业,将传统掘进效率提升2至3倍,以最高月进尺3088米的成绩创下世界纪录,让地下煤海掘进有了“智慧芯”。
在探索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方面,山西同样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设计研发的“循环流化床复合燃烧快速调峰技术”,实现了每分钟3.7%的全球最快升负荷速率,显著提升了电网灵活性。而由潞安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共同打造的“晋华炉”3.0,碳转化率高达99.8%,成功破解了“三高”煤的气化难题,已成为山西煤气化技术走向世界的亮眼名片。
山西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山西省建成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12家、省重点实验室173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33家、省市两级新型研发机构155家,聚焦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新能源等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0项、国家自然基金委区域发展联合基金支持项目56项,布局实施87项省科技重大专项和200余项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取得突破。
擘画新型能源体系发展新蓝图
山西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不仅担负着保障国家能源供应的重任,近年来还积极推动能源结构优化与绿色转型。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新能源已成为山西新增装机和新增发电量的主体。近5年来,山西新能源装机容量增长4309万千瓦,增长128.26%。
伴随新能源快速发展,“成长的烦恼”随之产生,阴天、刮风、下雨等天气现象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凸显。由于天气变化,电力供应紧张和新能源消纳困难甚至会在同一天接连出现。构建新能源体系,离不开新型电力系统的支撑。
作为全国首个实现电力现货市场连续正式运行的省份,山西率先建成了“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零售市场+绿电绿证+容量补偿”六位一体、“全电力优化、新能源优先”的集中式双边现货市场。
“这一体系实现了发、用、售、新型主体等各类主体全面覆盖,成为全国连续运行时间最长、品种最全、活跃度最高的省级电力市场。”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总经理刘伟生说。
在全球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高效方向加速转型的背景下,氢能迎来前所未有的战略发展机遇。山西省吕梁市立足资源优势,已建成14户省级氢能重点产业链链上企业,形成13.5万吨制氢产能,位居全省第一。同时,该市还建成14座加氢站,建成年产6000辆氢能商用车组装生产线,投运700余辆氢燃料电池汽车,数量居全省之最。
吕梁市委副书记、市长熊义志表示,近年来吕梁把氢能产业作为推进转型发展、深化能源革命的重要抓手,已初步构建起“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发展体系,从“开局起步”进入了“换挡提速”的快车道。
“当前,氢能产业全面进入有序破局的新阶段,我们将抢抓这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重大机遇,坚定有序推进氢能全产业链发展,构建氢能产业商业化运行场景和生态。”熊义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