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日前,由中国农业大学与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承办的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世界农场经营者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以“农场经营者:风险冲击应对与韧性提升”为主题,汇聚了来自中国、巴西、泰国、美国、肯尼亚、柬埔寨等国家的农业官员、学者与一线农场经营者到场交流。
论坛伊始,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林万龙,巴西农业和畜牧业部长特别顾问Augustin以及农业农村部农村乡村产业发展司原二级巡视员陈建光分别致辞。与会者强调,面对气候变化与经济波动的双重挑战,提升农场经营者抗风险能力是保障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并倡议通过科技赋能、知识共享与政策协同凝聚全球智慧,共同构建更具韧性的农业未来。
在主旨演讲环节,亚洲农民协会总协调官Irish Baguilat、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张红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济学家Jonathan Brooks等嘉宾,围绕“农场经营者的冲击应对:强化农食系统韧性的策略研讨”这一主题,从国际比较与政策研究视角,分享了各国在应对农业风险、构建韧性农业体系方面的前沿观点与政策实践。
论坛设置了两场圆桌沙龙,首场以“优化生产提升农场韧性的思路与实践”为主题,由中国农业大学创新创业研究中心联席主任毛长青主持,来自巴西、柬埔寨的科研机构学者与中国的农业企业负责人,共同探讨如何通过科技创新与生产模式优化,有效应对生产环节中的各类风险。
第二场圆桌沙龙则围绕“优化经营提升农场韧性的思路与实践”展开,由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高鸣主持。多位国际学者与国内的政策专家、农庄创始人齐聚一堂,从商业模式创新、供应链管理、品牌建设等多重视角,分享了提升农场经营韧性的经验与路径。
在两场圆桌沙龙中,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农学院“头雁”岳巧云,中国农业大学“头雁”任一、郑鸿清,华中农业大学“头雁”尹万贵以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头雁”张文凯结合自身在农场经营等方面的实践进行了分享。
论坛进行了线上直播。“头雁”学员们纷纷表示,这些来自身边同行与国际视角的实践经验,回应了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中的痛点,对今后提升自身产业、带动更多农户发展具有重要启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