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叶青 通讯员 李伟苗
10月16日,暨南大学刘绍臣基金捐赠仪式在该校番禺校区举行。世界科学院院士、暨南大学教授刘绍臣捐赠250万元人民币设立基金,支持学校环境与气候学院及广东省南岭森林大气环境与碳中和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建设与发展。
刘绍臣是国际著名的环境科学专家,他早年远赴海外深造,却始终心系中国发展。2016年,刘绍臣怀着炽热的报国之情加盟暨南大学。他将先进的研究方法带回祖国,深耕大气化学与环境变化研究领域,如今年届81岁,依旧躬耕不辍,带领团队在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方向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
活动现场,刘绍臣动情分享:“在暨南大学工作的近十年,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十年。我每天都会和学生讨论至少一个小时的工作,一起分析数据,看看有没有新的想法。可以说,这每天一个小时的讨论,都在让我们更接近真理。”此次,他捐出个人工资收入250万元设立科研基金,正是希望以实际行动回馈祖国与学校,激励青年人才成长、助力科研事业发展。
会上举行了暨南大学刘绍臣基金捐赠及揭牌仪式。学校副校长洪岸在致辞中表示,由刘绍臣推动的“广东省南岭森林大气环境与碳中和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暨南大学首个省级野外科学观测站。该基金的设立,将为申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提供重要支撑,并有力推动地球科学、生态学及相关理工科领域的交叉融合,优化学校学科布局,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学院党委书记王雪梅介绍,广东省南岭森林大气环境与碳中和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已逐步建成了覆盖“天井山—丹霞山—原祖山”三大观测基地、两大移动观测平台及1套智能监测模拟系统的“3+2+1”综合观测体系。
广东省南岭森林大气环境与碳中和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王伯光介绍,暨南大学刘绍臣基金将用于该野外站基础设施的建设、修缮与升级改造,观测设备的购置、更新和维护维修,奖励在野外站取得优异科研成果的研究生和博士后、青年教职工等。
作为广东省科技创新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野外研究站瞄准城市—森林大气强交互作用下光化学污染成因和温室气体源汇机制重大科学问题,综合利用大气、生态、气象区域监测网络,实时连续观测二氧化碳、挥发性有机物、光化学烟雾等重要物质。同时,应用基于观测大数据的人工智能预测和动态数据解析技术,开展空气质量与碳中和评估,为国家和广东省实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技支撑。
会上还首次联动举办了第四期“四海讲堂”与第62期“博雅大讲坛”,刘绍臣以“我对全球暖化的一些看法”为主题,为师生带来一场兼具科学性与现实意义的学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