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全天候全覆盖监测有了“智能哨兵”

2025-10-17 12:13:55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罗云鹏 

10月17日,记者从深圳大学获悉,该校计算机与软件学院院长黄惠团队成功研发出新一代地质灾害智能监测系统,该系统通过融合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与云、边、端协同技术,实现对边坡落石、危岩移动等地质灾害的全天候、全覆盖智能化监测,以改变传统“点式监测”模式。

相关统计显示,全国已登记在册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约28.4万处,每年发生地质灾害数千起。传统监测手段主要依赖埋设传感器和人工巡查,存在明显局限性。

“传统方法如同‘守株待兔’。”黄惠介绍,“传感器只能监测预设点位,无法覆盖整个风险区域;人工巡查则受限于天气、地形,很多危险区域无法到达。”

基于此,黄惠团队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创新性地提出核心图形信息云—边—端协同处理技术,实现从“点式监测”到“体式防控”的跨越。

据悉,该系统基于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与深度学习相结合的智能监测方法,在运动检测、目标识别和精准测量方面实现突破。

其中,在运动检测方面,该系统采用光流分析和帧间差分算法,可有效捕捉监测区域的异常运动;在目标识别方面,团队自主研发的YOLOStone深度学习模型,基于海量落石图像样本库训练而成,对落石事件的识别准确率超过85%;在精准测量方面,系统采用亚像素级提取算法,将定位精度提升至亚像素量级,实现对目标位移的高精度测量。

该系统在多个场景展现出应用价值。例如在山区公路隧道方面,可对隧道口、高边坡路段进行24小时监测;在铁路沿线提供落石灾害预警;在矿山开采区,实现露天矿山边坡稳定性监测;在水利工程领域,保障水电站、大坝等设施边坡安全。

目前,该系统已在深圳市尖岗山公园投入应用,实现对危岩,以及落石的24小时不间断监控和预警。

此外,该系统内置大容量太阳能供电系统,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运行,兼具环境适应性与能源自给能力。设备通过高分辨率摄像头捕捉岩体微小变化,利用内置智能算法实时分析研判。一旦监测到异常,系统将立即触发多级预警,并通过4G/5G网络将数据实时上传至云端管理平台。

(研究团队供图)

责任编辑:李梦一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