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呼吁:聚焦基层 打通疼痛管理“最后一公里”

2025-10-19 16:23:38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于紫月

10月20日,即10月的第三个周一,是“世界镇痛日”。接下来的一周为“中国镇痛周”。

“我国疼痛医疗资源存在‘东强西弱、城高乡低’的结构性矛盾,东西部地区在专科医师、诊疗设备配备等方面有较大差距。”10月18日,在中日友好医院主办的“2025年世界镇痛日暨中国镇痛周”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强调,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推动优质疼痛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与会专家同样呼吁:聚焦基层,关注中低收入地区疼痛管理、研究与教育,打通疼痛患者就医路径的“最后一公里”。

疼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而慢性疼痛则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据统计,目前我国慢性疼痛患者超3亿,且每年以约2000万的速度快速增长。慢性疼痛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第三大健康问题。

数据显示,我国80%以上的慢性疼痛患者在基层。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樊碧发指出,县域医疗机构当前承担了全国超八成疼痛门诊及住院患者的诊疗工作,已成为我国疼痛医疗服务的核心承载力量。然而,从治疗规范性看,作为中重度癌痛治疗基础用药的阿片类药物,在基层的使用率约六成,与我国晚期癌症患者超六成的疼痛发生率不相匹配,反映出基层疼痛诊疗存在短板。其中,西部部分基层机构在诊疗理念、技术应用上相对滞后,难以充分满足患者需求。

“推动优质疼痛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促进区域诊疗能力均衡,是提升我国疼痛医学发展水平、保障基层患者获得规范治疗的关键。”樊碧发强调。

针对基层疼痛诊疗痛点,此次开幕式公布了四项“精准滴灌”措施。一是发布《针对慢性疼痛的客观量化评估体系》,该项目历时多年聚焦脑电信号研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疼痛强度自动识别,研发的配套脑电设备已试用,获国家卫健委科研支持,这是全球首次落地的慢性疼痛客观评估技术。二是发布《常见疼痛识别与应对联合提示(2025)》,呼吁公众关注疼痛,普及常见疼痛识别、缓解及就医知识。三是开展《慢性疼痛管理网络建设项目》试点单位授牌,授牌对象以县域医院为主,进一步夯实基层疼痛诊疗服务基础。四是同步发布《癌痛全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脊髓电刺激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国指南(2025版)》,为基层疼痛诊疗提供多元科学依据。

据悉,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联合国家疼痛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打造的“全国疼痛质控培训平台”,已累计培训基层医师超3万人次,有效提升了基层诊疗的同质化水平。

作为国家疼痛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中日友好医院牵头制定并推广《国家疼痛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3版)》,涵盖疼痛评估率、规范用药率等12项核心指标,为全国医疗机构提供了统一的质量“标尺”。

樊碧发介绍,依托国家质控中心平台,中日友好医院已构建起覆盖全国 32个省级行政区的疼痛质量监测网络,累计监测医疗机构374家。通过“数据反馈+针对性培训”模式,2024年全国医疗机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住院患者疼痛治疗有效率较上年提升4.25%,质量控制成效显著。

(会议方供图)

责任编辑:陈可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