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刘侠 实习生 孔若溪
10月18日,由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科技赋能未来出版工程”签约仪式在四川成都天府书展上成功举办。此次活动以“筑梦未来·AI赋能”为主题,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与四家单位达成合作,标志着科技与出版深度融合迈入新阶段。
签约仪式上,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与成都芯谷发展服务局、未来智能科技研究院、重庆市青少年作家协会、成都威爱数矩科技有限公司四家单位达成战略合作,通过共建科幻产业园区、推动科学家创作科普内容、开发青少年漫画系列及AR/VR数字转化等项目,探索科技与出版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
据了解,此次合作汇聚政企学研多方力量:四川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原主任吴显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刘勇等专家提供学术支持;成都芯谷产业园、重庆青少年作家协会等机构发挥资源优势;新华文轩出版传媒集团等企业整合全产业链资源,构建“内容孵化—IP开发—产业转化”的全链条生态。
活动期间,《太空探针》AIGC影像看片会首次公开展示了“科技赋能未来出版工程”的阶段性成果。该片改编自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同名科幻小说,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吴季撰写,以青藏高原15千米超级巨塔的科学构想为核心,通过AI技术将硬核科幻构想转化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吴季表示:“从文字到画面的跨越令人震撼,AI技术让科学想象更具感染力。”
中宣部原副秘书长、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表示,科技是连接出版社、企业及读者的桥梁,需多方协同凝聚发展合力;中国科协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老科协科学报告团成员沈爱民指出,当前,优质的科普科幻影视作品在市场中的占比仍然偏低,AI技术与科普科幻影视创作的融合,能降低内容的制作门槛、提升传播效率。
据悉,此次签约仪式的成功举行,标志着“科技赋能未来出版工程”正式迈入实践阶段,科技与出版的深度融合有望催生更多兼具科学性、艺术性与传播力的精品力作,书写科技出版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雷华副总编辑表示,未来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将进一步深化跨界合作,推动科普科幻作品从“纸上”走向“屏幕”,为文化强国、科技强国建设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