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水稻科技大会在浙江杭州召开

2025-10-19 18:58:36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江耘

10月19日,第一届“水稻科技大会”在浙江杭州富阳开幕。大会为期2天,汇聚全国水稻行业及相关领域的15名院士,120余所涉农院校、科研单位的知名专家450余名。大家围绕“水稻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主题,共商中国水稻高质量发展大计。

作为全球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始终高度重视水稻科技创新,相关研究与实践长期走在全球前沿。上世纪50年代,中国工程院院士、水稻育种家黄耀祥育成世界首个矮秆杂交籼稻品种“广场矮”,令水稻单产实现飞跃;70年代,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水稻科学家们开启杂交稻育种的先河;1996年,农业部启动“中国超级稻育种及栽培体系”,我国超级杂交水稻亩产产量不断刷新纪录……

利用水稻杂种优势虽然显著提高了水稻单产水平,然而进入20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进一步提高水稻单产难度加大,急需寻找新的增产技术途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会上指出,与世界水稻高产国家相比,我国水稻单产仍有差距。2023年数据显示,美国、埃及、澳大利亚当年水稻亩产分别比我国高出95.7公斤、105.3公斤和158.6公斤。

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姜仁华介绍,本次大会设4个主旨报告和6个分论坛,旨在打造世界一流科研交流平台,推动水稻前沿科技成果与产业融合发展。65名专家会围绕水稻遗传育种、基因编辑技术、优异性状形成、逆境生理、病虫害抗性与现代稻作等前沿领域,重大突破性品种培育、生物育种技术、高效智能稻作技术、稻米精深加工、稻米质量安全与绿色发展等全产业链发展需求,以及如何打造一流科技学术期刊等问题进行学术报告。 

“破解不同稻区生态差异、生产痛点对丰产优质高效协同的影响,是推动水稻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在开幕式上表示,各稻区需以水稻叶龄模式栽培、群体质量调控、精确定量栽培、机械化栽培等已有适用技术为基础,科学地开展区域适配性品种筛选、机械化无人化高效栽培模式创新、水肥协同高效利用技术、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及低碳减排技术等研究,创新与集成契合我国主要产区的水稻现代化栽培技术体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黄三文指出,要进一步加强水稻科技原始创新,推进高水平自立自强;要进一步加强央地协同创新,开展有组织科研;要进一步加强科企融合创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责任编辑:陈可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