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水灾害防治与水环境调控国际会议在渝举行

2025-10-19 20:17:44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

10月15日—17日,第五届水灾害防治与水环境调控国际会议在渝开幕,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以及“一带一路”暨发展中国家国际生态水文前沿高级研修班学员代表,围绕超大城市水系统风险防控与管理、水利工程与水生态环境演变、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等前沿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国内外专家共商水安全问题

今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水文计划发起50周年,本次会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等权威机构的支持下,以“超大城市水安全、气候变化与工程对策”为主题展开探讨,聚焦于解决全球范围内日益严峻的水安全问题,如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水污染、水生态退化等挑战,致力于促进全球水灾害防治与可持续水环境管理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会上,参会嘉宾为“一带一路”暨发展中国家国际生态水文前沿高级研修班外籍学员赠送了学习资料。

“水灾害是全球许多城市都面临的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表示,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生态水文示范点网络,通过在全球各地设立示范点,为流域(区域)社会和生态环境问题提供生态水文学解决方案。在这当中,他们与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也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我们希望更多组织、机构、专家学者能够联合起来,用科学的方法解决这一全球性挑战,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余钟波表示,在全球气候升温的情况下,洪水和干旱情况比以前增多,而且洪水来得比以前快,在城市中洪水发生的方式和应对,与规划建设和管网治理紧密相关。水灾害防治涉及多个方面,是一个需要多方协调的工作,需要多方协调也要因地制宜,如重庆作为山地城市,有很多好的做法,可以总结归纳为其他山地城市的水环境治理和水灾害防治提供借鉴。

重庆经验服务水系统治理

据了解,水灾害防治与水环境调控领域的前沿交叉研究,近年来,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聚焦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安全与成渝超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重大需求,以“智慧河库生态系统”“智能信息与制造”为主攻方向,通过技术创新与系统治理,为超大城市水污染防控和低碳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如研制出全球首台基于微生物库伦法的水质检测BOD-Q仪器装备,突破传统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实现水质生物需氧量的快速、精准检测,已应用于环境监测领域。发现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功能切换的“165m现象”,推动消落区治理与保护模式地方立法,为长江流域生态屏障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构建大型水库生命周期碳通量模型与算法,量化水利水电工程的低碳属性,相关成果被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采纳。

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院长刘鸿介绍,近年来,研究院聚焦超大城市水系统治理挑战,发挥建制化优势加强基础研究,创建“智慧河库生态”新兴交叉学科。创制系列智能装备,解决水质高频数据获取方法难题,研发污水处理颠覆式技术,形成整体工艺革新方案。同时,开发智能算法,突破山地超大城市水质全域智能预警技术,构建水系统治理新范式,应用于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  

“未来,我们将持续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开展合作,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推广应用超大城市水系统智能管控方案,为构建人水和谐的命运共同体贡献重庆力量。”他表示。

水灾害防治与水环境调控国际会议是由四川大学山区河流保护与治理全国重点实验室发起的国际学术会议。由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和四川大学共同主办。

责任编辑:陈可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