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全国秋粮收获过六成。但多年丰收并不代表可以懈怠松劲儿。近期,部分地区出现连阴雨天气,农田渍涝、农机难下,给种粮农户带来了损失。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用好农业救灾资金,做好保险理赔,努力减轻农民因灾损失。农时不等人!农业保险作为灾后恢复生产的重要政策工具,如何更好守护农民“钱袋子”?
“我种了5亩多花生,因为连阴雨一部分发霉、发芽,俺这心里头,像压了块大石头……”河南开封市祥符区朱仙镇农民辛小闯忧心忡忡。
为帮助受灾农户尽快抢收,中国太保产险负责人向当地投保农户提前交接秋粮预赔付资金26万元,同时免费送来了一台循环式谷物干燥机。“保险公司办的这些事,帮助俺们减轻了不少压力。”辛小闯说。
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稳定器”作用,多方在行动。
农业农村部计划财务司联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部署黄淮受灾地区农业保险理赔工作,要求加快保险理赔进度、提升服务质效。
河南印发通知,要求全省各地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开启秋粮理赔“绿色通道”,应赔尽赔、快赔早赔;山东金融监管局等部门积极指导各地农险承保机构做好防灾救灾、风险减量工作;安徽开展“秋收秋种”新贷续贷增贷行动,只要有保险保单,银行就可以发放信用贷款,帮助规模经营主体渡过难关。
早晨六七点,国元保险安徽分公司凤台支公司乡镇驻点员童辉就来到大兴镇,查看水稻倒伏情况。他说:“农户都在忙着抢收。早一步查勘,能为农户抢出更多收割时间,也能让他们吃下‘定心丸’。”
关键时刻,要有关键之举。
与正常年份相比,今年秋收更需要抢时效、提质效、多保粮。多地优化创新保险理赔举措,尽最大努力为受灾农户织密保障网。
无人机上岗,让定损更精准——
在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永丰街道李楼村的一处玉米田里,当地农业农村局和保险公司组成联合查勘小组,通过采用无人机航拍和人工实地测量相结合的方式,精准评估整体损失。
在河南,中原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聚焦灾情和作物长势,出动无人机565架次,开展5次秋季作物长势监测与灾害解译,形成“旱情—长势—灾情”分级地图,不遗漏合理诉求。
建立绿色通道,让赔付更及时——
山东、河南、陕西等地建立秋收理赔绿色通道,简化流程、缩短理赔时间。河南各保险公司对已达成赔偿协议的案件,严格落实十日内足额赔付要求。
国元保险安徽分公司农险部总经理宁虓告诉记者,今年连阴雨造成的损失发生在作物成熟期,需要二次查勘和二次定损。“为此,我们开通理赔绿色通道,简化理赔手续,启动快赔、预赔机制,只需要与农户达成赔付一致意见后,立即启动理赔。”
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分公司非车理赔部经理王伟说,公司秋收理赔平均周期缩短10天,覆盖受灾区域的75%以上。
推行预赔付机制,助力农户尽快恢复生产——
陕西按照“主动、迅速、快赔、宽赔”的原则开展预赔付。截至目前,河南全省秋粮保险已支付赔款13.7亿元,其中预赔款占已支付赔款的75%,理赔进度超70%。
农业保险能帮助农户减轻多少损失?
山东菏泽郓城县玉皇庙镇,种粮大户张五雷承包的1500亩玉米地因秋汛减产20%。但凭借投保的玉米完全成本保险,他已经获得预赔付款8万多元。
张五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保费44元,政府补贴80%,自己只掏8.8元,这次理赔款刚好能弥补秋汛多投入的收获、烘干成本。”
郓城县农业经济发展中心保险业务负责人蔺保太介绍,当地农户大都投保了玉米完全成本保险。“每亩保费中,80%由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按比例补贴,每亩玉米最高赔付额可达950元,努力减轻农民因灾损失。”
农民期待农业保险再加力。
皖东一位种植大户说:“我们希望亩均损失多少就能赔付多少。”
有保险公司负责人指出,当前农业保险保障范围多聚焦于作物倒伏、枯萎等显性损失,对于连阴雨引发的隐性损失,还需优化政策,满足农户对农业保险兜底保障效果的新期待。
此外,扩大保险覆盖范围也是不少农户的诉求。“真心盼着保险范围能再扩扩,把大豆、花生这些常种的粮油作物都装进去,心里才稳当。”郓城县张营街道种粮大户徐秋良说。
对此,中原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建议,探索推出收入保险、气象指数保险(如降雨量、温度、风力)、品质保险等新产品,更全面地覆盖农户的实际风险。
保障粮食安全,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为受灾农户遮风挡雨,努力减轻农民因灾损失,各地正形成合力、持续加力,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策划:陈芳
记者:翟濯、水金辰、叶婧、刘彤
统筹:杜宇、陈炜伟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