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国际肿瘤精准医学大会发布抗癌新成果

2025-10-19 21:16:34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陈曦

2025年10月17-19日,第十届国际肿瘤精准医学大会在津召开。在本届大会上,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发布的一项关于“个体化新抗原疫苗”的临床研究进展,引发了广泛关注。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郝希山表示:“这项研究首次基于患者自身的肿瘤突变‘指纹’,为其‘量身定制’疫苗,从而精准激活免疫系统攻击肿瘤,该技术路线为我国实体瘤治疗开辟了全新路径。”

个体化疫苗展现中国速度

早在2013年,郝希山院士在国内首次提出“精准医学”理念,并于2016年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Raju Kucherlapati院士共同发起首届国际肿瘤精准医学高峰论坛。十年间,肿瘤精准医学已从最初的理念萌芽,成长为引领肿瘤防治事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郝希山院士团队始终走在创新前沿。在他的推动下,我国肿瘤精准医学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部分“领跑”的跨越。特别是在实体瘤治疗领域,团队聚焦于肿瘤异质性难题,开创了个体化新抗原疫苗研发体系,为攻克肺癌、肝癌等难治性肿瘤提供了“中国方案”。

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细胞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李晓玲详细介绍了这种抗癌新疗法。“个体化新抗原疫苗技术,是从患者自身的肿瘤组织中,通过基因测序找到这些特异的基因突变,即新抗原,然后为患者专门制备只针对他自身肿瘤的疫苗。”李晓玲说。

这种“一人一方”的“精准制导”疫苗技术实现了三大关键突破:一是自主构建了新抗原预测体系,能从上千个突变中精准筛选出最具杀伤力的20至30个靶点;二是建立了类器官免疫微环境共培养体系,能在体外提前验证疫苗疗效与安全性;三是创新采用“多肽疫苗”与“树突状细胞(DC)疫苗”联用的策略,形成“双重激活”,强力唤醒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去攻击肿瘤。

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胸部肿瘤科主任尤健强调,这种疫苗属于“治疗性疫苗”,其作用机制犹如为人体免疫系统装上“精准导航”。“肿瘤很狡猾,会伪装自己,让免疫系统无法识别。我们的疫苗就像给免疫系统提供了‘敌人’的精确照片,有望让它们能精准识别并发动攻击,这与传统的靶向药和细胞治疗原理不同,是从启动环节解决问题。”

该科研创新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全链条协同创新。据了解,团队能将国际通行的3个月疫苗制备周期大幅缩短至平均6周,得益于医院构建的“从临床到实验室再回临床”的全链条无缝衔接创新体系。

“从手术室取下的标本,5分钟内就送到了实验室进行处理。”尤健表示,这种高效的联动模式是保障研究成果快速应用于临床的关键。李晓玲也深有感触地指出,这项成果正是“科研团队与临床团队在同一个大体系下紧密合作”的结晶,充分体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优势。

精准医学锚定肿瘤防治新目标

站在十年发展的新起点,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人工智能与多组学融合、动态监测技术普及以及新型细胞治疗和疫苗技术突破,将成为未来十年的重点方向。

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郝继辉教授介绍说,医院不仅建立了院士领衔的专职项目制管理团队,由郝希山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整合来自临床医学、基础科研、生物信息等多学科的专家,还构建起“基础研究—转化研究—临床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充分利用天津自贸区的政策优势,形成了从实验室发现到临床应用的完整闭环。

基于深入研判,郝继辉认为,未来医院将在肿瘤精准医学方面实现三个维度的突破:首先是AI驱动个体化治疗进入新阶段,通过多组学数据整合构建“数字化患者”模型;其次是动态监测指导的免疫治疗,通过液体活检实现“治疗—监测—调整”的闭环管理;第三是新型细胞治疗技术突破,新抗原DC疫苗等技术将攻克实体瘤治疗难题。“我们通过系统性布局,将持续推动肿瘤精准医学创新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贡献。”郝继辉如是说。

(天津医科大学供图)

责任编辑:陈可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