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宋迎迎
10月16日至18日,由国家版权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主办的第十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暨2025国际版权论坛(以下简称“版博会”),在青岛市崂山区举办。活动以“数智引领未来 版权创新发展”为主题,聚焦版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集中展示我国版权领域数字化智能化创新成果、版权赋能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实践。
版权,是创意的“铠甲”。“版权使得创作者能够保持对创作内容的控制,同时创新者有动力去寻找方法,将这些内容带给新的受众和新的市场。”在开幕式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表示。
本届版博会上,参展的各省展区通过特色鲜明的展区设计、丰富多样的版权产品,彰显在版权保护与文化创新中的实践与成就。
步入宁夏展区,浓郁的塞上风情扑面而来。观众既可在郝氏雕刻、巴鸟麻编等非遗技艺中感受传统风韵,又可通过VR体验“穿越”至千年前的西夏陵场景。记者了解到,宁夏版权交易在本届版博会上活跃,意向签约总额近700万元。
云南展区以“花”为主线布局,通过“版权之花”萌芽—绽放—结果的成长脉络,将云南版权故事娓娓道来。建水紫陶、乌峰石雕、掐丝珐琅茶具等颇具代表性的版权作品,展现传统非遗开辟文创新潮的蓬勃生机。
“鱼皮鞣制得经过浸泡、刮净、晾晒等十多道工序,每一步都是赫哲族传统的智慧。”在黑龙江展区,工作人员现场演示赫哲族鱼皮艺术品的制作流程。这场展示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传统工艺在版权保护下的创新活力。
本届版博会不仅是一场版权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观察数智技术如何重塑版权产业生态的前沿窗口。
在湖南展区,数字智能与版权工作融合发展的元素、产品、项目随处可见。其中,融合大语言模型等前沿人工智能技术的《湖湘文库》(AI版)让人眼前一亮,不少观众站在屏幕前,与湖湘先贤展开了“隔空论道”。
“我们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将典籍打造为数字化的文化产品,让古籍更易读,从而拥有更多的受众。”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出版部部长谢爱友表示,他们借助数字技术,让版权焕发新的光彩。
山东展区内,可以看到版权保护的科技防线——全影“鹰眼监测系统+全影tin链”版权保护体系。该体系依托大数据与区块链,为全国超30万摄影师提供全网监测、侵权识别与快速维权保障服务,已登记版权作品80余万件。
数字化技术也为版权流通和交易提供了便捷的路径。作为首批国家“区块链+版权”特色领域创新应用试点成果之一,中国(青岛)音乐版权交易平台打造集音乐版权登记确权、评级估值、授权交易、监测维权于一体的音乐版权综合服务平台。截至目前,该中心已上线音乐作品5万余首,促成音乐作品版权交易额达4000万元人民币。
加强版权保护,是激发创新活力、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在本届版博会上,郭牌西瓜展位负责人分享了他们的“版权故事”。
郭牌西瓜口味甜、卖价高,过去常常被仿冒。自2016年起,潍坊郭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版权保护工作,其自主开发的“西瓜质量溯源品控一体化管理平台”,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一瓜一码”。目前,该公司拥有130余项作品著作权、167项国家专利。“2024年,我们销售种子5900万粒,育苗5300万株,生产西甜瓜2.6万吨,实现年产值近3.4亿元,版权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该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