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宋迎迎
近日,教师数字化学习研讨会在青岛举行。会议探讨了教师数字化学习特色的实践模式、重点难点问题,以及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和教师发展的有效路径,推动了教师数字化学习创新发展。
会上,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汪琼做了题为《媒体&方法:数智时代的教学研究》的主题报告。她表示,对于AI赋能教学的研究,首先要看其应用是否对教学效果有提升,其次再看是否能够更高效地达到目标。先有效再高效,技术要为方法服务。
青岛市崂山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倩倩介绍了崂山区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教师数字化学习情况。近几年,崂山区为1057个教室配备AI课堂的评价系统,开展基于多模态数据的教学行为分析,在38所学校部署智慧体测设备,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运动方案。在教师发展方面,崂山区着力构建分层递进的数字素养培训体系,强化教师在AI教学设计、数据解读与融合应用、教育教学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并形成“以测促用、以评促发展”的良好生态。
主题对话环节,来自一线的教育管理者与骨干教师,围绕“教师数字化学习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与破解路径”“探索教师数字化学习的代表性特色模式”“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在未来教师发展中的角色”等议题展开深度交流。
哈尔滨新区第二学校副校长牟宏静表示,人工智能成为教师发展的新赛道与教研工作的新引擎。它通过数据支撑,使教师培养与评价更为科学、有据可依,推动教师队伍发展更为迅速。
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教研培训中心质量监测室负责人宋彬提出,人工智能是教师的教学伙伴,但在应用时需秉持辩证态度。教师不应仅依赖人工智能的输出,更要重视对其“输入”,将教育数字化过程中的大数据与模型持续“喂养”给人工智能,使其训练出更贴合教育实际需求的智能体。
会议由《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主办、青岛市崂山区教育和体育局承办。会议同期举办了《教师数字化学习报告(2025)》案例撰写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