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符晓波
10月20日,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CWP2025)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开幕。运达能源科技集团以“能源全链,驭见未来”为主题,系统展示覆盖风电整机、储能、电站开发、绿色燃料与算力融合的全产业链布局,全面展现企业在新能源领域的全产业链布局与技术创新实力。
创新驱动,风电整机实现新突破
在运达展台,16-18兆瓦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海鹰”以其精密结构与创新设计,吸引众多观众驻足。该机组专为我国深远海风电开发需求设计,目前样机已实现近一年平稳并网运行,正在有序投入商业化应用。
面对深远海开发挑战,运达依托浙江省“深远海风电技术重点实验室”持续突破深远海关键技术瓶颈,先后推出“海鹞”“海鹰”等平台覆盖多元场景,掌握深水导管架与漂浮式两大关键技术,通过智能控制、故障预警及全球首创的“一机一储”“黑启动”等智慧方案,全面提升机组可靠性与环境适应性,为深远海开发提供“运达智慧”。同时,运达积极在辽宁、浙江、广东等沿海区域布局深远海风电产业集群,培育产业链生态,推动中国风电“挺进深蓝”。
此次展会上,运达还面向国际市场发布10兆瓦陆上风电机组,该机型针对全球不同风区环境优化设计,具备卓越的经济性与适应性,为中国风电国际化进程迈出关键一步。
多能融合,开辟绿色发展新路径
在新能源消纳展区,运达创新的“绿色燃料”与“绿色算力”双向赋能,为解决新能源消纳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面对全球航运业脱碳需求,运达构建了从绿电制氢到绿色甲醇船舶加注的全产业链条。在河北邯郸落地的绿色甲醇示范项目,通过先进的电解水制氢和甲醇合成工艺,实现了可再生能源向绿色燃料的高效转化。
“我们正在推动‘制氢-合成氨-甲醇’一体化系统建设。”项目负责人表示,这一系统通过多能联产与灵活调配,有效提升了项目经济性,为打造零碳燃料枢纽提供了完整技术路径。
此外,运达创新提出的“绿色算力工厂”模式深度融合新能源与数字经济。该模式通过“资本-绿电-算力-调度”四维协同,把波动性的新能源电力转化为稳定、可调度的算力资源,既解决了新能源消纳问题,又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产业提供了绿色基础设施。
协同发展,构建能源服务新体系
展会上,运达首次系统展示了覆盖风电整机制造、新能源电站开发、储能系统集成等六大业务板块的全产业链布局。
“通过全产业链的业务协同,我们实现了从顶层规划到长期运营的价值链融合。这使我们能够跳出单一设备视角,为客户提供贯穿项目全周期的系统级优化,带来能源资产的长期竞争力。”运达相关负责人表示,全产业链布局通过资源共享和能力互补,显著提升了项目经济性和可靠性,为新能源规模化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撑。
业内专家认为,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更代表着新能源行业发展的新趋势。通过构建完整产业生态,运达正在推动行业从单一竞争向生态协同转变,这将显著提升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