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 通讯员 黄琪奥
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当天上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胡炯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骨质疏松与个人体重息息相关,过重或过轻都可能导致骨质疏松。建议市民把身体质量指数(BMI)控制在18.5—27之间,让自己拥有健康的身体。
“现在的你,看起来比原来健康多了。”19日上午,胡炯宇在门诊遇到了一个老熟人,来自成都的患者刘女士(化名)。然而,在1年前,刘女士却是另一种样子。彼时,刚满48岁的她因不满自己的体重,开启了“暴力减肥”模式。仅用3个月的时间,就瘦了20斤。看着自己肚子日渐减小,刘女士也十分开心。
让她没想到的是,今年8月,刘女士在一次与朋友开玩笑打闹时,突然感到胸部疼痛,咳嗽时加剧。到西南医院一检查,结果让刘女士大吃一惊——她的肋骨竟然骨折了。进一步检查揭开了谜团——刘女士患上了骨质疏松症,正是骨质疏松引起她的骨骼脆性增加,最终导致骨折发生。面对这样的情况,胡炯宇不仅为她进行了对症治疗,还嘱咐她要进行力量训练,切勿盲目减重,加重骨质疏松。经过近一个月的调整,刘女士的症状得到了很大的缓解。
事实上,类似刘女士这样的患者,胡炯宇还接诊过不少。为何体重的波动会导致骨质疏松?“体重是影响人体代谢和骨骼健康的重要因素,在生命的各个阶段都会影响骨骼健康。”胡炯宇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低体重和过度肥胖都会对骨骼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胡炯宇表示,低体重是骨质疏松和脆性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人体体质指数(BMI)如果低于19,应积极通过增加能量摄入和加强运动等方式促进体重增加。人体在健康体重或体重适度增加时,体重与骨密度呈正相关,但体内脂肪含量过高时会导致骨转换失衡,使成骨细胞活性减低,破骨细胞活性增加,从而导致骨丢失加快,增加骨质疏松风险。尤其腹型肥胖人群,腹部脂肪量的增加与骨密度呈负相关。此外,超重、肥胖人群由于行动灵活性受限,在骨质疏松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跌倒,骨折风险明显增加。
那么,什么样的体重是维护骨骼健康的理想状态?“肌肉型微胖”是维护骨骼健康的理想状态。胡炯宇说,具体而言,这是指市民的体重指数处于正常偏高范围(BMI24-27),但体脂率可控、肌肉量充足的状态。此类人群因肌肉对骨骼的机械应力较强,骨密度通常更高。
此外,对于如何保持骨骼健康,胡炯宇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大家要注重力量训练,如每周进行2—3次抗阻运动(如哑铃、深蹲、弹力带训练),可显著增加肌肉量和骨密度。其次,市民要高蛋白均衡饮食,可每日摄入足量优质蛋白(如鸡蛋、牛肉、豆制品)和钙(800—1200mg),辅以维生素D(每日600—800IU)促进钙吸收。最后,大家要避免极端减重。“快速减肥可能导致肌肉流失,反而不利于骨骼健康。肥胖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地减重。”胡炯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