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耕地中的大熊猫”——记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黑土地保护团队

2025-10-21 18:30:03 来源: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杨仑

金秋时节,黑土地又迎来一个丰收季。

“一两黑土二两油,插根筷子能发芽。”这句脍炙人口的顺口溜,道出了黑土地的珍贵与肥沃。作为地球上稀有的土壤资源,它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

不过,经过长年高强度利用,这片肥沃的土地日渐“疲惫”,出现变薄、变瘦、变硬等问题。

2021年,“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的号角吹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一支把实验室建在田野间的科研团队——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东北地理所”)黑土地保护科技攻关团队(以下简称“黑土地保护团队”)挺身而出,肩负起守护“耕地中的大熊猫”的重任。

改良盐碱地

“碱地白花花,一年种一茬,小苗没多少,秋后不收啥。”吉林大安的老辈人曾用这样一句顺口溜诉说对盐碱地的无奈。

2021年春,东北地理所研究员、黑土地保护团队负责人之一黄迎新带着团队成员踏上这片盐碱地。凛冽的西北风裹着碱土颗粒扑面而来,颗粒打在脸上又疼又痒。黄迎新弯腰捡起一块土疙瘩,手指一捻,簌簌掉下来的全是白色碱末。见到这一行人,经验丰富的老农户劝道:“这地种不出庄稼,你们别白费劲了。”

不过,这群“黑土地医生”从不服输。为了找到改良土地的方法,黄迎新和团队成员尝试了几十种改良材料。一次重度盐碱地改土试验中,水稻刚出苗就遭遇倒春寒,黄迎新带着团队成员凌晨3点冒雪搭建保温棚,跪在泥地里呵护一株株幼苗。

他们根据实践总结创立的“良田+良种+良法”三良一体化方案被命名为“大安模式”。这套方案让盐碱地亩产有了质的飞跃。经过治理,重度盐碱地年亩产超过400公斤,轻度盐碱地年亩产超过600公斤。

如今的吉林大安示范区,昔日撂荒地已经变成万亩稻田,田埂边的芦苇丛吸引白鹭栖息。

类似的改变,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的7个万亩级示范区上演。

在长春示范区,黑土地保护团队成员、东北地理所研究员梁爱珍带领的以女性科研人员为主的“巾帼小分队”要攻克黑土耕层退化难题。

“最冷的那回,室外气温接近零下30摄氏度,大家的睫毛都结了冰。我们虽然穿了两件羽绒服,还贴了暖宝宝,却依然感觉冰冷刺骨。”黑土地保护团队成员黄丹丹回忆,当时梁爱珍带着大家在田间布设传感器,她手指冻得捏不住工具,就哈口热气搓一搓接着干。

现在,“巾帼小分队”研发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已经被列入吉林省农业主推名录,让黑土地重焕生机。

破解耕作难

“地越来越软乎,也越来越有劲了!”吉林长春九台区种粮大户潘丙国蹲在田边,边说边抓起一把黑土,泥土里的秸秆碎屑清晰可见。此前,他的地块曾出现肥力下降等问题。

变化源自黑土地保护团队推出的“梨树模式2.0”。它是在传统“梨树模式”基础上迭代升级的保护性耕作综合技术体系。

传统模式虽能减少土壤侵蚀,但在推广时受两大难题困扰:一是春季地温回升慢,导致玉米出苗推迟;二是低温影响种子萌发,严重时还会出现缺苗断垄。

为破解难题,“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总工程师、黑土地保护团队负责人之一贾仲君和团队其他科研人员关义新、邹文秀等展开研究。那段时间,他们拿着不同地块的土壤样本在实验室与田间来回奔波,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温度、湿度等数据,有时连吃饭都盯着手机里的监测曲线。

“吉林南部、辽宁等地光热充足,微生物活性强,秸秆容易降解;但松嫩平原冷凉区年均气温低,微生物活性不足,未腐熟的秸秆覆盖在地表,像‘棉被’一样阻碍地温回升,还会与幼苗争夺养分。”贾仲君说。

找到问题症结后,黑土地保护团队在光热条件好、微生物活跃的吉林南部,沿用“秸秆覆盖全量还田+条带精准耕作”模式;针对松嫩平原冷凉区,则创新推出“秸秆全量深混还田+米豆高效轮作”模式。这套模式被称为“梨树模式2.0”。

该模式很快在田间显成效:玉米出苗率提高3%至5%,产量平均提高10%。

在三江平原,黑土地保护团队负责人之一、东北地理所研究员刘焕军带领团队成员解决水土流失问题。“这里的坡耕地最怕涝,一场大雨就能冲掉半寸黑土。”刘焕军说。

他带领团队成员构建起天、空、地立体监测体系:卫星遥感从高空扫描全域,快速标记水土流失严重区域;无人机贴着地面巡查,捕捉田块内的微地形起伏和作物长势差异;地面上布设的百余个土壤传感器,实时采集墒情、肥力、温度数据。那时,团队成员每天都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一旦发现异常,就立刻去现场核查,常常忙到深夜。

这套监测体系仅用3天就能完成万亩耕地的“健康画像”,清晰标出哪块地水土流失严重、哪块地肥力不足,为后续改良提供支持。

北大荒友谊农场的农户于殿东,是这套体系的受益者。他的160亩坡耕地曾因水土流失,黑土层薄得只剩15厘米,玉米亩产始终上不去。2021年,他的地被纳入试验田,黑土地保护团队成员根据监测数据,为其量身设计改良方案。他们先沿着垄向起弯垄,再结合“中科司农”App实时监测数据,按需补水施肥,避免大水漫灌加剧水土流失。

坚守第一线

“每次出差最舍不得孩子,但是黑土地更需要我。”黑土地保护团队成员、“80后”高级工程师敖曼说。她的行李箱里,总装着记录田间数据的笔记本。这位入职前从未种过地的博士,如今每年出差超200天,常年与南繁基地的烈日、东北寒冬的风雪为伴。

在东北地理所,这样的青年科研人员越来越多。截至2025年6月,全所423名科研人员中,3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占比达53.19%。“‘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是系统工程,更是人才工程。”东北地理所所长姜明说,黑土地保护团队已经全职引进10余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形成老中青衔接的科研梯队。

年过六旬的黑土地保护团队成员、东北地理所研究员宋春雨,是青年科研人员的领路人。这位在水土保持领域深耕40年的老专家,虽心脏不好,却总冲在一线。哪怕下雨后的田埂泥泞难行,他拄着木棍也要去查看侵蚀沟。“不亲眼看看,我心里不踏实。”宋春雨说。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员研发的坡耕地治理技术已在黑土地上得到广泛应用。

当秋风掠过稻田,沉甸甸的稻穗弯下腰,那片浸润着老科研人员的坚守、青年学者的热忱的黑土地,正在默默讲述着这支团队的故事——他们重塑了“中国粮仓”的模样,为守护“耕地中的大熊猫”交出一份中国答卷。

责任编辑:许茜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