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韩荣
在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大同公司”)的生产现场,总有一个身影穿梭在轰鸣的机车旁——他时而俯身查看线路,时而驻足凝视图纸,只为找出隐藏在复杂电气系统中的隐患。他就是被工友称为“福尔摩斯”的中车大同公司电力机车调试工刘斌涛。
前不久,刘斌涛获评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
在“啃硬骨头”中练就真本领
1991年,刚从技校毕业的刘斌涛怀揣着对机械的热爱,走进中车大同公司,成为一名交流电机检修工。
在交流电机检修岗位上,刘斌涛一干就是13年,从青涩学徒成长为能独立处理电机故障的技术能手。
2004年,公司生产需求调整,刘斌涛主动申请转至电力机车调试岗位。“调试是机车出厂前的最后一道关卡,差一点儿都不行。”他说。
为了尽快上手,刘斌涛把车间当成了“第二个家”:白天紧跟师傅穿梭在机车各部件之间,记录每一个调试环节的参数与流程;夜晚回到宿舍,抱着厚厚的专业书和机车图纸反复钻研。遇到不懂的问题,他第一时间向老师傅请教,哪怕加班到深夜,也要把问题彻底弄明白。
凭借这份执着,刘斌涛对电力机车电气系统的理解越来越深,逐渐从一名普通调试工,成长为能够独立解决各类复杂故障的技术骨干。
2010年,中车大同公司检修分公司(原机车大修车间)成立。刘斌涛再次主动跳出“舒适区”,投身机车检修工作。“检修比新造更复杂,每一台机车的故障都不一样,得从零开始学。”他说。
面对新挑战,刘斌涛没有退缩,他一边“啃”下厚厚的检修工艺手册,一边在实践中摸索,带领团队逐个解决检修调试中的问题,慢慢练就了“一查准”的本领。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次高压调试检修作业。当时,检修人员初步检查后认为故障源于某一模块质量问题,但刘斌涛凭着多年经验判断——故障可能和电压、电流控制环节有关。
随后,刘斌涛带领团队成员反复分析数据、检测线路,却始终没有找到问题所在。就在大家快要放弃时,他坚持“再查最后一次”。他蹲在牵引变流柜底部,用手电筒照亮最难拆解的模块输出电流传感器。终于,一个细微异常映入他的眼帘——传感器插座里有一根插针歪了!正是这个毫不起眼的问题,导致传感器无法正常反馈电流信号,引发系统误判和过流故障。
这次“破案”,不仅解决了重大故障,而且让刘斌涛的绰号——“福尔摩斯”在车间传开了。
“我最喜欢疑难故障被解决的瞬间。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终生难忘。”刘斌涛说。
以创新与传承点亮匠心
在中车大同公司的机车调试金蓝领工作室里,实验台上整齐摆放着一个个不起眼的“小发明”:能够精准插入狭窄测量点的万用表变换头、方便携带的移动式显示器、小巧实用的检测仪……这些看似简单的小工具,都是刘斌涛从一线实际需求出发,一点点琢磨出来的创新成果。
“创新不是搞‘高大上’的课题,而是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刘斌涛常说,每当看到工友们围着一个难题绞尽脑汁时,他就知道创新的机会来了。
刘斌涛的第一个创新成果,就源于调试工作中的一个“小麻烦”:万用表的笔头比设备连接器上的测量点粗,每次测量都得从电线里抽出细铜丝缠在笔头上,既麻烦又有安全隐患。“能不能改改表笔?”带着这个想法,刘斌涛反复试验,最终用20芯连接器的母插针和回形针,做出了可替换的细探笔头。这个小小的万用表变换头,不仅解决了测量难题,而且大大提高了调试效率。
从那以后,刘斌涛的创新热情被点燃。多年来,他先后提出30余个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方法,发表8篇技术论文。他的每一项创新,都紧扣“省时、省力、省钱”的目标,都能实实在在解决一线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一个人的本事再大,也不如一群人强。”刘斌涛说。
作为技术带头人,刘斌涛很看重“传承”二字。他所在的金蓝领工作室,成了培养新人的“练兵场”。他把自己20余年的经验整理成培训课程,用实战教学的方式带徒弟。
当徒弟遇到难题,刘斌涛从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们一步步分析、排查,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刘斌涛还把自己的“故障笔记”分享给大家,里面记录着他多年来遇到的疑难故障及其解决方案。
如今,刘斌涛带出的徒弟已成长为公司的技术骨干,多人获得技师、高级技师等职称,有的在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中屡创佳绩。
“年轻时,我曾经被车间的老师傅们‘照亮’过。如今,我也想做一支蜡烛,燃烧自己,把经验传给更多年轻人,让这份匠心继续‘发光’。”刘斌涛说。
谈及未来,刘斌涛的想法很朴素,就想踏踏实实做好手里的工作。这位机车调试领域的“福尔摩斯”,用匠心守护“钢铁巨龙”,也让工匠精神在一代代产业工人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