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作为我国粮食供应链的关键节点,山东港口日照港的粮食接卸能力持续稳固。日前,随着又一批进口大豆通过全国产自动化设备完成接卸,这座港口年进口粮食接卸量已超千万吨。
满载大豆的巨轮如何又好又快地卸货?刚刚投入使用的我国首台全国产自动化粮食连续卸船机给出了答案。在日照港,这台被称为“绿巨人”的设备高约30米、长近50米,正重塑着粮食接卸的作业图景。
粮食卸船机有了“国产芯”
在山东港口日照港粮食智控中心,记者看到粮食码头数字孪生平台正实时呈现着现场作业动态。作业人员轻点鼠标,就可远程监控现场转运、入仓、出仓等全流程作业情况。
在粮食码头作业现场,“绿巨人”缓缓向大船腹部伸出“手臂”,探入船舱。随后,“手臂”末端的横、纵“双螺旋”开始转动,船舱里的大豆如同坐上电梯般一路爬升,直达高架于半空的密闭皮带机,最后输送进入港口筒仓里。整个流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这是我们刚刚投用的国产自动化粮食连续卸船机。”日照港裕廊公司生产业务中心主任刘尚娟向记者介绍,这是我国港口机械装备领域的一次重大创新突破。
“该设备创新融合螺旋取料、带斗垂直提升及水平输送、动态无尘转料衔接、全自动作业控制及安全防护等四大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刘尚娟介绍,其核心技术与关键部件实现100%国产化,最大卸船效率达每小时1500吨。
“粮船到港,高效接卸是头等大事。但对粮食卸船机,港口工作人员可谓是‘感情复杂’。”刘尚娟说,目前他们使用的连续卸船机,基本都是国外产品,单台采购成本数千万元,配件维修成本高、周期长,且面临断供风险。
此外,国外卸船机能耗高,作业效率低。每卸一船粮,超过20%的粮食会因设备原因无法被自动提取,需要人工清舱。工人们在粉尘弥漫的舱底作业,不但降低了作业效率还影响身体健康。
“作为粮食接卸大港,我们想要一台更聪明、更环保的连续卸船机。最重要的是,它需要一颗‘中国芯’。”刘尚娟说。
聚焦痛点,日照港联合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开锐海洋起重技术有限公司组成攻关团队,开创了“需求—研发—应用”的协同创新模式。
8个月实现从图纸到投产
制造粮食卸船机,并不容易。刘尚娟说,他们面临着无资料、无经验、无借鉴的“三无”困境。但该项目团队决定从零开始,迎难而上。
码头上,海风呼啸,夹杂着粮食的气味扑面而来。巨大的粮船停靠在泊位,传统卸船机发出嘈杂的轰鸣声。数十米高的卸船机旁,该项目技术人员攀高伏低,用相机记录结构细节,与一线工人深入攀谈调研,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作业痛点。
经过数月的研究论证和技术积累,该项目团队确定了以螺旋取料+带斗输送为核心的设计方向。
为实现螺旋、皮带与料斗三者协同作业的高效匹配,团队开展了专项攻关。团队利用3D建模进行模拟分析,还同步制作了多种样斗进行实测。凭借上述方法,团队仅历时3个月,便按1∶1比例完成了螺旋取料头与带斗输送机的样机试验台设计与搭建,最终实现了两者的完美配合。此项工作为卸船机的研发提供了完整且坚实的理论方案。
从图纸到投产,全国产自动化粮食连续卸船机仅用时8个月。
数据显示,新设备与现有几种主流卸船机相比,在小时效率提高25%的基础上,年节电达185万度,破板结能力提升80%;单舱清舱量降至13%,比同类设备降低48%。
“以前清舱时,我们要全副武装下舱作业。现在我们在远程就能精准操控。”日照港技术创新中心研发员李世龙说。
“现在自己掌握制造关键部件的技术,再也不怕断供了。”刘尚娟说,日照港大豆年接卸量超千万吨。国产装备的投用,有力保障了我国粮食供应链的安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