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 潘建伟
作为一名量子科技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我和《科技日报》的缘分,始于本世纪初我们团队刚刚开始量子信息研究之时。那时,对大多数人来说,量子信息科技还是一个陌生而遥远的概念。正是《科技日报》的记者朋友,以他们对前沿科技的敏锐嗅觉和对科学传播的责任感,用通俗而不失精准的语言,将量子世界的奥秘向公众娓娓道来。
这些年,我深深体会到,《科技日报》对于量子科技这一关乎未来竞争格局的战略性领域,始终予以高度关注。《科技日报》对量子科技发展的记录与推动,是立体而深入的。
一是及时报道量子科技领域的重要进展。从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到量子精密测量,《科技日报》系统性地呈现了量子科技的整体图景。无论是“墨子号”量子卫星实现星地量子通信,还是“九章”和“祖冲之号”量子计算原型机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抑或是我们在量子基础和量子精密测量等领域取得的一系列进展,《科技日报》都及时、准确地进行了报道。
这些报道不仅仅传递成果信息,更注重解读创新突破背后的科学原理、技术路径及其对信息产业、国家安全乃至人类认知边界的潜在革命性影响,为公众理解和接纳这一前沿科技营造了理性的认知环境。
二是下功夫做好量子科技的科学普及。量子科技的概念往往反直觉、超经验,向公众普及难度很高。《科技日报》的记者和编辑们下足了“翻译”功夫,他们运用生动的比喻、清晰的逻辑和严谨的语言,将艰深的量子叠加、量子纠缠等原理,转化为公众可感可知的故事与知识。
这些努力有效破除了量子科技的神秘感与距离感,激发了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对基础科学的浓厚兴趣,为该领域的长远发展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同时,《科技日报》也关注量子科技领域的政策布局、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动态,为构建健康的创新生态建言献策。
三是着力连通量子科技创新链。《科技日报》以其独特的媒体视角和平台优势,在连接创新链条各环节、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组织专题研讨、专家访谈、深度调研等多种形式,《科技日报》为政策制定者、科研工作者和产业界搭建起对话交流的平台,为量子科技这棵“创新之树”的茁壮成长培植了沃土。
这些年来,我也多次通过《科技日报》分享我们对量子信息领域的理解与展望,向公众阐释这一陌生而又至关重要的前沿科技。比如,2020年10月19日,我在《科技日报》上发表《凝聚创新力量,形成量子科技发展体系化能力》的署名文章,分析了量子信息科技的战略意义、我国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再比如,2023年7月17日,我在《科技日报》上发表《十年回望:量子飞跃,未来可期》的署名文章,回顾中国量子信息科技在2013年到2023年的飞跃发展。
四十年风雨兼程,四十年春华秋实。当前,量子信息科技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更需专业媒体的持续关注与有力支持。我相信,《科技日报》未来必将一如既往,为中国量子科技的发展鼓与呼,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汇聚更加磅礴的智慧与力量,书写出无愧于时代的崭新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