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李禾
“中国汽车产业依托超大规模市场和完整产业链的稳定性优势,呈现出强劲发展态势,中国汽车制造已成为‘世界最具创新性的方案’。”在近日举行的第八届汽车质量论坛上,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说,目前,中国汽车产业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在用户满意度、技术研发与全球化运营方面持续进步。
当前,“出海”已成为中国车企的集体战略或方向。数据显示,近三年来,中国汽车出口量均位居全球榜首,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0多个百分点。在新能源车出口方面,由2020年的4万辆增至2025年的16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首位。中国车企在纯电动、插电混动领域均实现突破:纯电动车占该领域世界份额的65%,插电混动技术以“插混+增程式”路线实现创新,该领域的市场份额跃升至75%。
“中国汽车品牌在海外市场是吸引力与痛点并存。”中国质量协会用户工作部副部长夏斌指出,通过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性价比和科技感已成为吸引海外消费者考虑购买的核心因素。在价格方面,中国汽车能以更实惠的价格提供不同产品,赢得消费者认可;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汽车产业在制造、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技术方面均取得显著进步,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电动技术进步迅速,部分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智能网联的应用极大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但品牌认知、信任缺失成为阻碍海外消费者购买的核心痛点,部分消费者对品牌长期可靠性缺乏信心。
中国质量协会发布的《2025年全球汽车行业用户需求和感知测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车企的品牌宣传与知名度、社会责任履行等软实力成为明显短板。
“要提升中国汽车的海外市场份额和竞争力,就需要解决上述痛点和短板。”夏斌说,中国车企需要在品牌塑造和社会责任履行上,更多跟当地文化契合,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汽车国际化委员会秘书长孙晓红认为,中国车企在海外运行的主要短板还有服务问题,包括售后服务质量和服务网络建设。“我们不能以单纯的销量来定义海外发展战略,还应将可持续性发展、消费者满意度、盈利水平等纳入综合考核标准。”
在新技术研发和应用支持下,汽车产业已成为中国先进制造的典型代表。中国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还源于全产业链协同优势。电池技术方面,电池能量密度水平达到140瓦每千克,成本从每度电1000元降至300元,技术迭代速度远超传统发动机;智能化与电动化方面,在智能底盘、充电桩建设、算力等领域全球领先,特别是在AI技术推动下智能化应用获得超强增长,充电的车桩比达1:0.7;研发效率方面,中国车企的产品迭代周期仅为1—2年。
崔东树表示,中国汽车产业应坚定技术路线、深化产业链协同、把握全球化机遇,中国汽车的未来“质量将越来越好,竞争力将越来越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