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龙云
201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里耶·瓦谢尔,被誉为计算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与马丁·卡普拉斯和迈克尔·莱维特因“为复杂化学系统开发多尺度模型”而共同获奖。这一突破使科学家得以通过计算机模拟复杂分子体系,深入揭示其结构特征与反应机理,对新药研发、材料科学及化学工程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瓦谢尔漫长的科研生涯中,他的信念始终如一:追寻有意义的“问题”,拥抱合作与创新,并始终不放弃对科学本质的追问。
日前,即将迎来85岁生日的瓦谢尔教授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回顾了自己漫长的科研生涯,分享了他对国际合作、青年科研人员成长路径以及人工智能(AI)在科学研究中作用的见解。
心之所向 素履以往
瓦谢尔将自己走上计算化学之路归因于个人兴趣与时代机遇的交汇。在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时,他便着手构建理论方法与程序,尝试用多尺度模型模拟生物分子行为,为日后新药研发等领域的突破奠定了基础。
“我在本科期间就对酶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说,“我想了解这些生物催化剂在分子层面是如何工作的。”这一志向在他于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时迎来了关键转折。尽管他的导师从未亲自使用过计算机,却鼓励他尝试用计算手段研究分子系统。当时,研究所恰好拥有一台全球最先进的计算机。瓦谢尔将这段经历形容为幸运:“能遇到如此开明的导师,并有机会使用当时全球最先进的计算资源,实在是一种难得的幸运。”
“早年的一次暑期工作中,我曾用机械计算器处理大量数据。那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自动化的潜力。”瓦谢尔回忆道。
正是这种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早期接触前沿技术的经历,促使他成为最早将计算方法应用于生物分子模拟的研究者之一,推动了现代计算生物化学的发展。
交流为路 协作为桥
瓦谢尔始终是国际科研合作的坚定倡导者。他认为,共同的科学目标是跨国协作的核心基础。“国际合作不仅促进联系,更推动文化间的理解与包容。这种交流至关重要。”他表示。
在他看来,合作带来了多样化的专业知识、不同的资源渠道和全新的视角。“如今有了网络会议应用等工具,跨地域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便捷。”
他特别指出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巨大进步。“中国的科研进展令人瞩目,发展迅猛。我相信,这种势头还将持续下去。”他说。
瓦谢尔的研究团队中不乏来自中国的优秀科学家,其中许多是年轻一代,他们在一些课题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谈到中国青年科学家时,他充满赞赏:“他们现在更加开放,更具创新精神,而这正得益于一个日益开放和包容的科研环境。”
2017年,以他名字命名的“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中心”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揭牌,成为该校重要的国际合作平台之一,致力于推动计算生物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瓦谢尔希望这一平台能成为全球科研人员协同创新的重要枢纽,推动大型国际项目落地,同时作为跨学科教育中心,培养下一代相关领域的科学家。
向“难”而行 方致卓越
对于有志于从事科研事业的年轻人,瓦谢尔建议他们不要安于稳妥的研究路线,因为许多重大突破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实现。“请选择那些‘相对困难’的问题。那些课题一旦被解决,或能产生重大影响。”他说。
四十多年前,一位年轻人怀揣着理解酶机制的梦想,踏上了未知的旅程。他潜心研究,历经探索,最终获得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那简直令人难以置信,非常激动人心。”瓦谢尔回忆道。但对他而言,获奖并非终点,而是对长期坚持探索科学本质的一种肯定。
如今,这位先驱依然活跃在科研一线,并致力于提携后辈,频繁奔走于世界各地,在国际学术论坛和校园讲台上分享他的科学洞见。
拥抱AI 保持理性
谈及人工智能(AI)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瓦谢尔既充满热情,也保持审慎态度。
“AI非常强大,它能够发现模式和相关性,有时甚至能作出惊人准确的预测。我自己也在用AI研究生物分子。”他说。
但他同时提醒道:“AI并不能提供物理意义上的理解。它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但未必解释‘为什么会发生’。我们不应回避AI,而应积极拥抱它。但切记绝不能停止追问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他强调,基于物理规律的建模能力依然至关重要,“无论AI多么先进,最终都需要人类去解读它的结果。这需要深厚的科学素养,而不仅是技术操作能力。”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